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新诗音节研究VIP免费

新诗音节研究_第1页
1/7
新诗音节研究_第2页
2/7
新诗音节研究_第3页
3/7
1“音节”和诗艺的探究——对20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开始的一种新诗发展动向考察袁国兴提要20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新诗创作出现了注重音节和诗艺探究的倾向。言语声调的注意、句法句式的旋律感发现、情景思维方式的运用等,新诗在对上述问题的探索中凸显了自己的形制规范。从理论上对其进行探究和考察,对于认识新诗传统和当代诗歌的发展趋向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言语声调句法句式“多分韵”情景思维一近代开始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诗歌发展的主导倾向是怎样破除旧规范。黄遵宪“我手写我口”主张的出发点和立脚点是这样,1胡适“要须作诗如作文”主张的出发点和立脚点也是这样。2五四时期达到了这一趋向的极至,酿成了中国诗歌文体前所未有的大解放。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体是解放了,新诗表达情感的自由度也增加了,但相对而言,诗歌的自身艺术价值也降低了。从“个人的自由意志情感”“只愿随随便便的活活泼泼的借当代的言语去表现”的角度讲,3散文最合适,为什么还要写诗?强调文学的思想意义,与中国现代的“革命”文学倾向有一定联系,新诗的理论主张注重思想而淡化“艺术”,显然也与这一大的历史趋向有关。4但是文学毕竟不是仅由思想决定其形制的,还有其他方面因素需要顾及,过于强调思想就为纠正这一偏颇预留下了思索空间。诗之所谓诗的特点在哪里?怎样建构白话诗的诗体规范?这一问题在20年代中期开始引起了一批青年诗人的注意。1931年9月,上海书店出版了陈梦家编选的《新月诗选》,在“序言”中陈梦家说:我们自己相信是在同一方向努力的人。对于新诗,单凭了自己(这少数人)算是指出一个约略的方向,这方向,只是这少数人共同的信心。5这个“方向”具体所指是什么?陈梦家没有说,在他的“序言”里我们可以找到他首肯的三种意向是:第一,诗的“醇正”与“纯粹”,这应该是相对于“非”诗的现象提出的要求;第二,“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第三,“要把最妥帖最调适最不可少的字句安放在所应安放的地位:它的声调,甚或它的空气,(Atmosphere)也要与诗的情绪相默契。”6一言以蔽之,要注意诗歌的形式特征和艺术特性。新月派大将徐志摩感觉灵敏、心有灵犀,很快成为了这一阵营的主将。在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中,前后有两首诗都是写他魂牵梦绕的“康桥”的,一首是《康桥再会罢》,一首是《再别康桥》。两首诗的“自由意志情感”没有什么差别,直接的摄取对象也没有什么不同,但诗的素质和境地却不可同日而语。先看《康桥再会罢》怎样写:康桥,再会罢;我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你是我难得的知己,⋯⋯“别离的情绪”、“难得的知己”,情感不可谓不真挚,表述也不可谓不流畅,但总让人感到缺少点什么,与脍炙人口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一个如高山流水,轻灵秀活;一个却像枝头的青果和印刷体的毛笔字,有模样没神2采。诗作里写的“难忘春阳晚照”、“难忘七月的黄昏”、“难忘屏绣康河的垂柳婆娑”等等,都是《再别康桥》里我们熟悉的景物,只是缺少诗意的构造。《再别康桥》中的“再”字,在汉语表达中是“第二次”之意,那么所谓的“第一次”别康桥所指是什么?是作者第二次“回访”康桥?还是作者第二次“写作”别康桥?把《康桥再会吧》与《再别康桥》联系在一起,我们感到作者的真实意图是重新写作别康桥题材的诗歌。可是,同样题材的作品作者为什么要第二次重新写过呢?显然是因为作者对自己“第一次”的写作不尽意、不满意。“再别”康桥不是简单的重写,而是诗人对自己艺术追求的一次有意识调整。还是徐志摩自己体会得真切,他后来在《诗刊放假》中说,“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彻底的‘音节化’(那就是诗化)才可以取得诗的认识,要不然思想自思想,情绪自情绪,却不能说是诗。”7“音节化”是徐志摩的经验之谈,其实新诗的神采还不仅仅限于“音节化”,但从中却让我们明了了“诗体”、“诗艺”对于诗歌的重要性。就是对“音节化”的注重,让徐志摩步入了真正的诗人行列,获得了巨大成功,新诗也在这样的调整中挺进了一个新的境地。中国古代诗歌的流通渠道以吟诵为主,“歌...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新诗音节研究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