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在下面各句话空缺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本文既有女性的温婉,更有磅礴的气势,可以看到大自然给人的________,看出人生磨砺的影响。 ②找不到路时,如有师长点拨一二,________,让你豁然开朗,何等快意。 ③这篇文章题目在说椰子,实质在谈平等问题,________,正是我的用意。A.濡染 金针度人 挂羊头卖狗肉B.浸润 醍醐灌顶 驴唇不对马嘴C.浸润 金针度人 挂羊头卖狗肉D.濡染 醍醐灌顶 驴唇不对马嘴【答案解析】A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在下面各句话空缺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这是考查词语的运用。考生要关注词语的意思、情感色彩、使用对象以及具体的语境。“濡染”,沾染,受熏陶;描绘和表现;.浸湿,常指运笔写字作画。“浸润”,液体渐渐渗入或附着在固体表面,也指谗言。第一句中,是说大自然给人带来的熏陶,应使用“濡染”。“金针度人”,比喻把高明的方法传授给别人,是从施教者角度而言;“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是从受教者角度而言。第二句中,说的是“师长点拨一二”,可见是从施教者角度来说,应使用“金针度人”。“挂羊头卖狗肉”,指里外不一,用来比喻以好的名义做招牌,实际上兜售低劣的货色。表里不一,狡诈欺骗。“驴唇不对马嘴”比喻答非所问或事物两下不相合。第三句中,前面说“题目说⋯⋯”“而实质说⋯⋯”,可见两者不同,应使用“挂羊头卖狗肉”,此处属于贬词褒用。2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画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谱成一幅如音乐如舞踏的图案。物体形象宛然在目,然而飞动摇曳,似真似幻,完全溶解浑化在笔墨点线的互流交错之中! ①形体气势的开合 ②点线的交错 ③明暗虚实的互映 ④笔墨的浓淡A.①③④②B.③①④②C.④②③①D.②④①③【答案解析】C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这段文字是对画家作品的描述,后面说“谱成一幅如音乐如舞踏的图案”,可见前面应是“谱写”的过程,“笔墨”“点线”是具体的操作,是细节部分,而“明暗虚实”“形体气势”是整体的描述,按照由实到虚,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的顺序来看,“笔墨”“点线”应放在前面,“明暗虚实”“形体气势”应放在后,且从字数句式的对称角度来看,“笔墨的浓淡”与“点线的交错”相对,“明暗虚实的互映”与“形体气势的开合”相对,故排除AB两项;再从前后内容的对称呼应角度来看,后面说“笔墨点线的互流交错之中”,可见“笔墨浓淡”应放在前,而“点线的交错”应放在后,故排除D项,选C项。3下列诗歌所写的季节都是秋天的一组是①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 ②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③东风一夜折梅枝,舞蝶游蜂都不知。 ④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解析】B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诗歌所写的季节都是秋天的一组是”,这是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首先明确秋天这一季节的特征性景物或景象,节日以及人们的活动。“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由“茱萸”和“登高”可知,这两句诗中涉及的节日是重阳节,应为重阳节有佩茱萸和登高的习俗,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而重阳节在秋天,故应为秋季。“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意思是“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八月”指的是阴历的八月,属于秋季,且属于“仲秋”。故选B项。“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意思是“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这是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故属于夏季。“东风一夜折梅枝,舞蝶游蜂都不知”,“东风”即“春风”,故属于春季。4下列修辞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