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习题、尽在百度百度文库,教学资料《陋室铭》复习导引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一、文学常识1、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2、“铭”起初是铸或刻在器物、碑碣上面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或勉励.如墓志铭、座右铭等.二、重点字词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在于;名:名作动,出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灵验神奇3、惟吾德馨馨:名作动,品德高尚4、谈笑有鸿懦鸿懦:大儒、博学的人5、可以调素琴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弹奏.6、无丝竹之乱耳丝竹:指奏乐的声音7、无案牍之劳形形:形体、身体;劳形:使身体劳累.8、苔痕上阶绿绿:使⋯⋯碧绿;上:名作动,长上.9、草色入常青青:使⋯⋯青葱10、无丝竹之乱耳乱:使⋯⋯乱11、无案牍之劳形劳:使⋯⋯劳累三、重点句子翻译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龙了龙就灵验了.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试题习题、尽在百度百度文库,教学资料到这里谈笑的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它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敬仰.)8、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四、内容理解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句起什么作用?引起下文,说明具有美好德行的室主人使陋室不陋.用类比、比兴手法,强调陋室也有名、灵的性质.2、作者如何引出全文主旨的?开篇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衬“陋”,以仙、龙衬托“德”,以名、灵衬托“馨”,暗示陋室并不陋,陋室因主人的“德”而“馨”,这是陋室生辉的光点所在,这就点明了短文的主旨.3、陋室特点表现在几个方面?有何作用(目的)?表现在三个方面:(1)自然环境清幽(2)交往人物不俗(3)生活情趣高雅.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作用(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为下文“何陋之有”提供事实依据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此句引用典故,有何用意?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5、引用孔子的话有何言外之意?有何作用?言外之意: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所住的陋室就不陋了.作用:其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有力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6、文中说“”,而结尾却说“”,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不陋.这个屋子从构造布局来讲是简陋的,但因为室主人品德高尚,这就不显得简陋了.试题习题、尽在百度百度文库,教学资料5、作者身居陋室,为什么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情趣?作者身居陋室,但是陋室因主人的德馨而馨也就不感到它简陋了,作者并用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来烘托陋室不陋.这样的陋室就如“诸葛庐”、“子云亭”一样,所以作者最后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作者追求的是一种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6、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作者的陋室之景是清幽的,苔藓青草,登街入室,并不荒芜之感倒有一股生气.7、本文用什么比喻陋室?又用什么类比陋室?(1)有仙人居住的山,有龙潜藏的水.(2)“诸葛庐”、“子云亭”8、作者在文章首尾分别运用了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