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局开展效益审计调研报告一、深化审计体制改革,为开展效益审计奠定制度基础目前我国的现行审计体制是政府主导型模式,审计机关是政府的一个组成部门,国家审计事实上就是政府的“内部审计”,这对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是不利的。效益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大多与政府决策息息相关,而审计机关对同级政府及其部门政策制定和制度缺陷的监督是很难到位的。因此这种行政型审计体制是制约效益审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既限制了审计机关发挥效益审计的作用,又限制了审计监督与人大立法监督的有效结合,从而制约了效益审计发展。为此加快审计体制改革是首要的。通过改革,一方面使政府公共权力受到制约并走向透明化,由一个包揽一切的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使政府对人大以至纳税人的每一分钱都真正负起责。另一方面使人大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以及预算监督得到实质性加强。惟有如此,效益审计在加强人大预算监督方面的意义和作用才能凸显出来,而效益审计也只有借助于立法机关的权力与推动才能真正发展起来。新公共管理背景下,政府变革使得政府越来越像是一个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效益审计被视为一种市场化的效益评估工具。当前可以借鉴对企业审计的一整套监督机制的做法,建立“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并行的审计模式,“外部审计”是指立法机构代表社会公众把整个政府作为审计对象,对政府履行公共受托责任的效益情况进行审计;“内部审计”,指的是行政序列中设立审计机构,对各个政府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国有企业等的管理责任和经营责任进行审计,确保公共资源的经营效益和公共服务质量。这种体制实际上是立法型和行政型审计模式的结合,它可以从制度上割断审计机构与被审计机构之间的利益联系,提高审计独立性与审计质量。在设置具体的审计机构时,负责“外部审计”的机构隶属于同级人大,而负责“内部审计”的机构则隶属于国务院,地方各级审计机构都应该仅对上级审计机构负责。二、提高对效益审计的认识,为开展效益审计扫除观念障第1页共4页碍在我国,对效益审计的必要性认识不足是制约效益审计开展的一大障碍性因素。目前有些人认为效益审计是西方国家的产物,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在我国财务信息不真实和违规现象时有发生的情况下,开展效益审计缺乏相应的基础。诚然,现在我国会计信息失实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在这个基础上开展效益审计的难度确实比较大,这就决定了短期内不能放松真实合法性审计,只有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才能为效益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开展效益审计首要的是提高对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给效益审计以正确的定位。特别是面对我国财经领域的违法违纪问题依然是十分突出的现实,评价效益的优劣必须在真实性审计的基础上进行,若不对相关的财务数据进行核实,其效益审计结论也是值得怀疑的,因而目前我国的效益审计应是以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为基础的一种综合性审计。为提高人们对效益审计的认识,审计机关要利用专业刊物、研讨会和论坛、业务会议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效益审计,并通过开展效益审计的试点,向人们展示效益审计所取得的审计成果和发挥的作用,从而扩大效益审计的影响。三、深入研究效益审计理论,为开展效益审计提供理论支持开展效益审计的难点首先是理论准备不足。由于我国效益审计正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效益审计各种基本问题,如审计的范围、标准、方法等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因此加强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对于效益审计的实践意义重大。由于效益审计本身的固有特征,效益审计实践中存在以下难点:一是评价效益的标准难以确定。效益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会有天壤之别。衡量标准的难以确定,给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提出效益评价意见造成了困难。二是缺少统一的方法和技术。相对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中比较成熟的审计方法而言,效益审计中不少方法还需要在实务中不断进行摸索和完善。效益审计方法和技术的不统一,使审计的风险加大,给第2页共4页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审计风险相对更大。由于效益审计方法的灵活性和审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