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干细胞在皮肤抗衰老作用的研究进展简介: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stemcells,ADSC)是一种来源于脂肪组织,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间充质干细胞[1]。脂肪组织来源丰富,自体储备量大,是一种廉价且无限的干细胞库。人类利用脂肪抽吸填充进行整形手术改善面部衰老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89年,VanderMeule[2]首次进行了人体自体脂肪游离移植,但不幸的术后因发生感染、坏死等情况,治疗效果欠佳。直至20世纪90年代Coleman提出了改善脂肪抽吸填充技术,这项技术才得以被全世界广泛应用[3-5]。随着脂肪整形手术技术的提高,2001年加利福尼亚大学的Zuk[6]等从应用于整形手术的脂肪组织中发现了大量的成体干细胞,并命名为PLA(processedlipoaspiratecells)。随着对再生医学的深入研究,脂肪干细胞(ADSC)已经代替了PLA成为公认的名称[7]。由于脂肪干细胞的分化能力强于其他来源干细胞,是目前在美容医学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干细胞。现今已有多项研究证明脂肪干细胞具有促进难治性创面愈合[8]、改善皮肤皱纹[9]、治疗烫伤[10]等作用。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皮肤衰老所带来的困扰越来越在意,利用脂肪干细胞对抗皮肤衰老治疗则是现代皮肤美容整形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脂肪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目前为止利用脂肪干细胞抗皮肤衰老的动物实验、临床转化实验进行综述总结。1.脂肪干细胞的特性1.1高含量正常成年女性体脂总量高达体重的25%-28%,而人体脂肪约有2/3贮存于真皮层下,所以脂肪组织来源广泛、廉价。300ml的脂肪组织包含了2-3×10^8个脂肪干细胞,比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多100-1000倍[11-14]。所以脂肪干细胞具有高含量的生物特性。1.2脂肪干细胞分布、形态及表面标志物脂肪干细胞大多位于血管周围的区域,并且形态与成纤维细胞相似,有一个大的内质网和细胞核组成[15]。脂肪干细胞没有特异性的细胞表面标志物,但却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具有:CD10、CD13、CD29、CD34、CD44、CD54、CD71,CD49B,CD90,CD105和STRO-1,CD117。然而,他们不表达造血干细胞标志物,如CD14、CD16、CD56、CD31、CD45、CD61,CD62E、CD104,CD106、CD144,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CD144,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5,16,17]。1.3分泌功能众多研究发现,ADSCs在体内损伤修复、抗衰老等方面均可发挥较为显著的作用;其生物学作用的实现一方面通过多向分化能力,ADSC可分化为脂肪、骨、软骨、肌肉、肌腱等多种细胞,补充替代老化、缺损的组织细胞[17],但其最重要的功能是通过分泌及旁分泌的作用,刺激周围的细胞分化成特定的细胞[18-20]。有研究表明,ADSCs对皮肤中表皮干细胞的活化甚至是必需的[21]。脂肪干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分为:血管源性因子、造血源性因子、生长因子和炎症因子这4类,其中血管源性因子主要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Ang)、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等;造血源性因子主要包括: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生长因子主要包括:干细胞生长因子(H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B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转化生长因子(TGF)、胎盘生长因子(P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胰岛素生长因子(IGF)[22-23]。Blaber等[24]在ADSCs条件培养基中发现18种炎性相关因子,包括8种促炎性因子: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9、白细胞介素12、白细胞介素15、白细胞介素17和肿瘤坏死因子α;4种抗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Ra、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和白细胞介素13;和6种趋化因子,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干扰素诱导蛋白10、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巨噬细胞炎性蛋白和调节活化正常T细胞表达与分泌趋化因子。除此之外,脂肪干细胞还可以分泌一种微囊泡(microvesicles,MVs),MVs一种脂质双层膜结构的亚细胞颗粒,其直径为50~1000nm[25,26]。MVs富含与其来源的母细胞相似似的活性物质,包括:RNA、DNA、蛋白质、脂质以及完整的线粒体等[27]。MVs被认为是细胞之间物质和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具有促进细胞生长、组织再生和创伤修复的功能,已成为当前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