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施行德育教育,是必要的也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但是在施行的过程中往往因为把握不准方法而让语文课变味成了思想政治课,语文课“语”味在不知不觉中丧失。关键词:德育教育施行艺术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当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语文教学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满足学生的语言文字知识和个人文学素养逐步提高的要求,又要在领略文学作品美感的同时获得个人道德品质的提高,这就是我们通常提到的德育。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同意见,主要是用正面进行方法,还是用渗透穿插方法。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具体、灵活而有效地穿插德育教育,妥善地处理好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达到良好的效果。如果直接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法,则我们的语文课往往会失去了语文课应有的魅力,沦为思想品德课、政治教育课,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其基本前提就是一定要姓“语”。语文课因为学科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包含一些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是无可避免的也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但是语文教学仍然要以语文教育为主,绝不能让德育教育占领了语文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只能以自然的穿插形式出现,对学生进行点滴的渗透。所以说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实行德育的渗透教育更符合学生接受的实际。针对这样的特点,在语文教育中实行德育教育就要讲究一定的策略或艺术:一、首先要转变观念,放手让学生自主体悟,这是让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教改大潮中,各地涌现出很多风格各异、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最突出的恐怕就是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科学的教学观念,摒弃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的陈旧观念和“满堂灌”、“填鸭式”的刻板模式,肯定了“启发式”、“导读式”等新颖活泼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把所有学生组织到课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堂教学中来,教师一要研究教材,二要研究学生,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把学生思维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因为语言文字当中蕴含的语音感、语意感、语境感不是教师能够全部讲出来的。弘扬人文、熏陶感染,强调一个“润”字,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中,高尚的爱国情感、强烈的民族自尊等等健康的情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所以,在施行德育的渗透教育时,要想达到理想的目标,首先得放手让学生自主体悟,这是让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二、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就要让语文课“活”起来如果课堂沉闷无味,学生只想快点逃离,何谈自主体悟?学生没有兴趣,再动听的说教也都白费。要让学生喜欢语文,学好语文,课堂要“活”就是关键。课堂活跃热闹不是“活”,其实这是“活”的表面而不是实质。灵活驾驭教材和使用教材,才能使课堂正真“活”起来。另外,适当地运用“题外话”,在活跃课堂气氛上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一句好的“题外话”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例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时,要想细致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比较困难,学生也很难调动起兴趣,于是我借鉴了一位名家的文段,让学生根据作者的情感变化画出相应的数学函数图像,结果学生反应热烈,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在文中找出了非常细致的情感变化,并且据此画出了各种各样的函数图像,获得极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再问学生: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淡淡的忧愁?结合当时社会背景,了解到作者正是因为国家的忧患才会产生这样的忧虑,再结合作者最后为了坚持民族气节不食美国救济粮病饿而死的事迹,对学生的心灵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在看似不经意中让学生接受了一番人格、民族气节的洗礼。三、可以选取重点语句为突破口,不必全面顾及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一句话来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由于作品中格言式的句子具有言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