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理念对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模式创新的影响摘要:在高校治理主体中,学生社团的地位日益彰显。对高校学生社团治理进行研究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社团的内在活力,提升社团的吸引力,进而推进高校内部治理改革。本文深入分析治理和管理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探讨高校学生社团治理的现实困境,提出高校学生社团治理的具体路径。关键词:地方高校学生社团治理治理理念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校学生实践能力锻炼的一个重要平台。但是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运行大多面临“两难境地”,一边是高校学生社团管理部门的“权利空间”,一边是高校学生社团负责人及其会员的“自由空间”。事实上,作为社会团体之一的高校学生社团,在从传统管理思维向现代治理思维转变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内外部综合治理建设。一、从管理到治理,一种理念的更新管理和治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及对待高校社团的不同态度。事实上,它们之间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不同:一是追求目标不同。管理追求通过控制达到效率最大化,而治理则关注过程中的协调和互动;二是活动主体不同。管理活动的主体是掌握权力的机构和组织,治理活动中的主体可以是公权力部门,也可以是社会化机构,还可以是两者兼而有之;三是活动方式不同。管理活动一般采用授权、命令的方式实现目标,而治理活动多采用合作、协商等双向互动的方式确认活动目标并达到活动效果。具体到高校学生社团这一问题,管理更多的是从作为管理者的高校角度思考问题,采用“命令—执行”这一简单模式,在管理模式下高校学生社团缺乏自主性、选择性,高校管理部门对于学生社团“大小事包办”,严格要求各个社团按照既定发展方向和遵从固定程序开展各类活动。治理更多是从学生社团本身思考问题,这其中高校更多的是协调者、服务者的角色,该放的就放,该管的认真管好。二、问题审视:高校学生社团运行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从地方高校学生社团实际运行的情况看,其在运行中存在社团工作指导思想错位、社团活动自主权缺位,资源分配不均、社团内部治理混乱等问题,导致学生社团运行权限不清、效能低下、资源利用率低。具体表现在:(一)社团工作指导思想错位一些地方高校对于学生社团的发展并不充分重视,更多的是当作对学生组织的一种补充,地位相对较低,加之目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警钟长鸣,因此,从学校领导到学校团委及各级基层团组织,面对高校中数以百计的学生社团,往往抱着“不求出彩,但求不出事”的态度面对社团活动,因此对于社团活动是严格审批,能不办就不办,能压缩规模就压缩规模。面对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高校学生社团,面对有数量却没有质量的各种学生社团活动,一些管理者将其视为“鸡肋”:不能没有,但有了又难管,最终导致高校社团处于有限发展、有限活动的两难境地。(二)社团活动自主权缺位目前地方高校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一般统一归于在校团委,换言之,团组织是高校各级各类社团的主要挂靠单位,各级各类社团都需要接受团组织的指导,因而行政手段对高校社团的发展影响较大。因为人事任免、活动经费、渠道方法等资源掌握在上级组织手中,学生社团要得到良好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由上级组织的意愿和态度决定。学生社团的活动大多需要逐级审批,一些有益的社团活动尝试可能因为缺乏经费及相关资源,难以实施或半途而废,这些都导致学生社团难以真正独立地开展活动。(三)资源分配不均一般而言,地方高校限于财政收入,往往对学生社团的投入较少,即便是有投入,也是将有限的财力投入到管理者认为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社团”或“精品社团”中。这往往导致部分社团长期“自负盈亏”,既要维持社团的日常运营,又要有足够吸引眼球的活动邀请广大学生入会成为会员,面对这种尴尬的境地,社团负责人要不自掏腰包将活动打造的足够吸引眼球,要不寻求社会支持,但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会导致社团活动的商业化、形式化、简单化,最终是社团活动的“自娱自乐”,难以打造品牌,更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