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2课惨烈的四年战事课堂互动学案岳麓版选修3三点剖析一、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巴尔干半岛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之处,扼黑海和地中海的咽喉,战略地位十分突出,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巴尔干半岛地区民族关系复杂,其中斯拉夫人居多数。这里过去长期处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之下,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罗马尼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等国相继摆脱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取得了独立。但欧洲列强都想乘机向巴尔干半岛扩充势力。欧洲列强为争夺巴尔干,相互之间矛盾尖锐。俄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旗号,向巴尔干半岛扩张,插手巴尔干事务。奥匈帝国致力于兼并巴尔干领土,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但又怕它统治下的斯拉夫人脱离奥匈帝国独立。俄奥矛盾尖锐。德国支持奥匈帝国,俄德有矛盾。英国既不愿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俄国的势力在巴尔干过分膨胀。这样,英、德、俄、奥矛盾错综复杂。到20世纪初,巴尔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焦点,局势特别紧张,使该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库。二、“施里芬计划”及其破产德奥集团备战较早,1905年德军参谋部就开始制订“施里芬计划”。该计划的战略思想是采取“速决战”。从目的上来看,首先在西线集中兵力打败法国,然后主力东调打垮俄国(利用3~4个月),这个计划是建立在主观估计之上的:俄国落后,军事动员迟缓;比利时无力抵抗、不堪一击;英国不会立即参战。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冒险计划,它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过低估计了对方力量,也没有预计到战前几年情况的变化。结果马恩河一战使该计划破产,同时德国又要援助东线作战,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局面,形成了不利于德军的形势。这一军事战略上的失误是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之一。三、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德奥集团在一战中最终战败,是由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在经济实力方面,德奥集团处于劣势,与同盟国集团相比,协约国集团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占有优势,美国参战前,英国的海上封锁,遏制了德奥集团从美国取得各种物资。同盟国集团在军事战略上存在失误。德国战前制订的“施里芬计划”,为避免两线作战,打算速战速决,这过低估计了对手的实力,德国被拖入两线作战的泥潭。大战加剧了同盟国集团国家内部的各种矛盾,引发了革命运动,导致帝国覆亡。国际力量对比也不利于同盟国,美、中、日等国相继参战壮大了协约国集团的力量,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作战,更使同盟国失去了一个重要盟友。协约国大量兵力和战争物资的补充,使这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最终以德奥集团失败而宣告结束。学以致用【例1】20世纪初,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火药桶的原因有()①地理位置特别重要②列强的插手和干涉③民族等矛盾复杂④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线,排除含④的A、C、D三项,故正确答案是B项。答案:B【例2】导致“施里芬计划”破产的战役是()A.日德兰海战B.凡尔登战役C.马恩河战役D.索姆河战役解析:“施里芬计划”预计在两个月内打败法国,而马恩河战役却把德国拖入了旷日持久的堑壕战。因此,它宣告了“施里芬计划”的破产。答案:C【例3】导致德意志帝国覆亡的直接原因是()A.在凡尔登战役中遭到重创B.美国参战,协约国力量大增C.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且取得胜利D.德国十一月革命的打击解析:所谓“直接原因”,就是距事件的发生最近的原因。A、B两项均不是最近,而C项事件的发生对德国是有利的。故正确选项是D项。答案:D【变式提升】一战爆发后,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对德奥作战,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协约国所进行的战争具有一定的正义性B.意大利帮助塞尔维亚完成民族解放任务C.列强之间的关系是以自身的利益为转移的D.意大利背信弃义,导致三国同盟的分裂解析:任何国家的外交都是以自身利益为转移的。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