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五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含选修供自选)[考点统计]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全球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年课标卷Ⅰ天津卷福建卷上海卷山东卷福建卷广东卷福建卷天津卷课标卷Ⅰ课标卷Ⅱ广东卷年山东卷课标卷Ⅰ浙江卷广东卷江苏卷江苏卷安徽卷重庆卷年广东卷上海卷海南卷福建卷浙江卷重庆卷江苏卷四川卷四川卷江苏卷山东卷重庆卷海南卷,[命题分析]纵观近三年高考命题,可知本专题一般以热点地区的区域图和统计资料为背景材料,或联系循环经济、碳排放等时事热点问题,考查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侧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专题考查形式较灵活,既有选择题,也有综合题,但近年多以综合题的形式呈现。体系构建名师点拨1.掌握环境问题要把握“一个实质、二种原因、三种表现”。2.掌握环境问题的类型、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3.复习全球气候变化,重点在于对近百年来气候变化的掌握,主要从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对策方面进行理解和掌握。4.掌握可持续发展要结合循环经济的模式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5.评价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意义注意要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去分析。考点一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表现[真题领悟]1.(·上海地理,12~13)根据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回答问题。(1)1998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2)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年该流域生态环境()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解析第(1)题,由图示可知:1998年后,林地变化率最高,为正值,说明增加林地多;耕地和草地变化率也较大,但为负值,说明耕地与林地减少的多,而其它用地变化率不大故选A。第(2)题,由图可知,1976~1998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都很小,所以改善缓慢,1998~年变化率大,故改善明显。故选C。答案(1)A(2)C2.(·山东文综,45,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植被浅沟常布置在城市道路两侧、不透水地面的周边和大面积绿地内等处,可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其表面一般种草进行覆盖。下图为植被浅沟示意图。指出植被浅沟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10分)解析植被浅沟地势相对较低,可收集道路两侧的雨水,浅沟内植被较好,可有效地下渗补充地下水源,并起到净化的作用,植被延缓汇集速度,减少城市内涝等。答案收集雨水(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补充地下水(增加下渗);净化雨水;减轻城市内涝;调节小气候(美化环境)。[命题探源]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环境问题产生原因(1)(2)3.环境问题表现形式的地域差异(1)主要表现形式: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2)地区差异:城市以环境污染为主,乡村以生态破坏为主。(3)国家差异①形式不同:发达国家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生态破坏。②程度不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更为严重。主要原因有三点:发展中国家面临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本身经济、技术条件有限,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差发达国家的污染转移。【技巧点拨】(1)区别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是从人地关系角度宏观分析;根本原因是从人口、资源和经济的特点具体分析。(2)在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时,往往对人为原因高度关注,而忽视自然原因的分析,分析自然原因要注意以下几方面:①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②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③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缓慢的流速,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预测演练]1.(·福州期末质检)读我国西部各省区土地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完成(1)~(2)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甘肃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B.内蒙古水土流失的面积与宁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