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大学生生活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摘要:生活即德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德育。在民族地区的高校,要把民族大团结教育贯彻到生活德育中,把爱国主义教育和责任感教育落实到生活德育中,把稳边兴边教育渗透到生活德育中,把志向教育融入到生活德育教育中,才能实现生活德育的目标。关键词:生活;德育;生活德育;民族地区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2-0233-03一、生活德育的内涵(一)德育从广义讲,凡是有助于人们德性或品德养成的一切活动,都是德育。这个关于德育的定义,需要注意的是“德性或品德”一词,在我们看来,道德意识与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观念与相应的思想政治素质、法制意识与相应的法律素养、心理健康意识与相应的心理素质之间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需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虽然他们之间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但是,却不能将道德教育的内涵无限地扩大,将之涵盖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否则,不但这种“大而全”的道德教育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有效开展,而且由于混淆了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可能于无形中会降低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例如,鉴于法律的神圣性和权威性,在法制教育中,就可以采用“讲授”的方法告诉受教育者一些法律知识与法律常识,要求受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遵守,没有半点可以“讨价还价”的余地,也没有个别性的差异;在正常情况下,任何人都必须遵守交通规则,做到“红灯停,绿灯行”。而道德教育是一种“成人”教育,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一个为社会所接受的人,就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个体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这就要求教育者要依不同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而做到因材施教,这是一种育人的艺术,其中带有浓厚的个体差异性。正由于此,我们所讲的道德教育,是一种纯粹的道德教育,与上述“大而全”的道德教育相比,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这是一种“小”道德教育。当然,这里的“小”是相对的,从其定义“凡是有助于人们德性或品德养成的一切活动”中所包含的“凡是”和“一切活动”等概念可知,这个德育的含义其实也是很广的。在生活德育观中,当“生活”取广义的涵义时,相应的“德育”的含义采用的就是此种广义的德育。广义的德育的含义既如此之广,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就有不同的德育。1.他育式的德育。指教育者和受教者不是同一个人的德育。这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德育,即狭义的德育[1]。这一定义有很多优点,如将社会要求与受教育者的需要结合起来,注重了内在与外在的相互连接,指出了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四大块”,使德育的“外延宽广,涵盖齐全,界限明确严整,可以减少歧义”,不过,这一定义也稍有不足,将德育局限在“他育”(即由教育者来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上,没有将自我教育包括进去,使德育带上了一层被动、强制的色彩,或多或少地减少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同时,将德育的外延分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这在表面上看好像是非常明确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不易运作。因为中国与外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国情。在外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对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的各自内涵的界定是颇为清楚的,但中国人受传统的整体思维和模糊思想的深刻影响,几乎没有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截然分开的传统,中国人自己的传统一向是德才并举,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凡“才”以外的心理素质,在中国人看来似乎都可以归为德育教育的内容,实际上却给人从认识上到实际行动上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若依这一逻辑思考,德育里理应包括心理教育,事实上现在就有人主张将心理教育纳入德育的内涵。因此,本文主张纯粹的道德教育观,这样,对于狭义的德育,本文认为,它是教育工作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在与外在的结合,发展受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