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养老模式面临的挑战及多元化养老方式探索(上)成伟张灿贤牛喜霞2012-09-0411:15:55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12年03期摘要:家庭养老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基础。这种养老模式既有其独特的优势又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劣势。伴随着我国家庭结构的巨大变化、空巢家庭日益增多、老年人在家庭中主导地位的逐渐丧失、年轻一代养老观念的逐渐淡漠,中国传统养老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样一个社会变迁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探索一种依靠老年人、家庭和社区等多种力量的多元化养老模式便成为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选择。关键词:家庭养老,养老模式,家庭结构,多元化养老家庭养老作为中国社会的传统养老模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家庭养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家庭成员对上一代老年人提供衣、食、住、行及养老送终等一系列生活安排的养老方式,这是一种以个人终身劳动积累作为基础,在家庭内部进行的“反哺式”的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厚的经济、文化社会基础。在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今天,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并能够解决中国老龄化社会问题的养老模式,是中国学术界、政府和社会的当务之急。一、中国传统养老模式产生的基础中国传统养老模式有几千年的历史,这种养老模式的产生、发展有其特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基础。(一)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是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社会活动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的生产方式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同时又是生产单位,而且还担负着为其成员提供各种保障的功能马克思所说的物的生产和人的生产都体现在中国传统的家庭单位中,生产资料为家庭成员所共有,家庭中的每个成员依靠家庭有限的土地资源一直劳作到老,以此来保障自己的生活需要。在这种经济模式下,家庭中的老人不仅拥有对土地和生产资料的支配权,而且还可以把自己的农业生产经验和生活技能传授给晚辈,在身体和健康状况允许的情况下老人还能帮助子女照顾孩子,这些对晚辈的生存和发展都极为重要,老年人因此受到子女们的尊敬、奉养。可见,传统的生产方式使子女离不开老人,老人也不会产生与子女分开的愿望。(二)传统“孝”文化是家庭养老的思想文化基础中国传统养老模式是建立在儒家文化基础上的。儒家文化是一种敬老、尊老养老的文化,它提倡长幼有序,弘扬孝道。儒家文化强调“孝”、“敬老”、“尊老”,敬老是指对父母要和颜悦色,在父母面前要保持平和、愉悦的神色。“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就是说如果只赡养父母,就是每一顿饭都给他们酒肉也不算是“孝”,真正的孝是要对父母和颜悦色,是发自内心的一种爱,表现出的是语气的和缓,态度的和悦,行为的谦恭。“尊老”是指对老年人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敬,孔子指出:“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是说对父母要尊、要敬,只养不敬与犬马没有什么区别。儒家的孝,是在尊和敬基础上的孝,对父母的尊和敬是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核心。《孝经》把孝视为“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德之本”。中国传统孝文化还提出了“孝”的行为和标准。“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作为子女,要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在与父母意见不一致时要做到“无违父母”,以顺为孝。“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老而无怨。”就是说如果父母有过错,子女要委婉劝谏;如果父母不愿意听从也要恭恭敬敬,不要触犯他们。古老的孝文化孕育出了具有强烈孝观念与孝行为的中国人。老年人在家中颐养天年,享受着来自子女、孙辈的侍奉、照料,成为中国老年人理想的晚年生活。(三)世代同堂的家庭结构为家庭养老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本“四代同堂、儿孙绕膝”是中国家庭和睦与幸福的一幅美好图景,也是人生的一大幸福追求。中国古代有“父母在、不分家”之说,兄弟结婚之后一般都与父母共同生活,兄弟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