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印路路【教学分析】对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通过对课本文言知识的学习,能够举一反三,形成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力,并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是体会文言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从作品中汲取民族智慧。《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古代记叙散文。《烛之武退秦师》也是学生升入高中后接触到第一篇文言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对于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标主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基于这种理念,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探究,疏通词句,质疑问难,合作研讨;然后再重点突破,发现创新。同时要指导学生动脑动手编制语文知识卡片,积累文言知识。【教学目标】以新课标为指导方向,立足于本课及所在班级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诵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烛之武退秦师》虽作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也比较浅显,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1、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文章统一起来;2、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因此,我将此课的难点确定为:烛之武的说辞艺术赏析。【教学设想】1、课时安排:一课时;2、课前准备:在课前安排学生进行预习,布置预习内容,包括生字词、《左传》的相关知识以及其在文学中的地位、熟读课文等;3、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法(小组探究学习)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文中烛之武的说辞艺术以及其爱国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约8分钟)1.导入新课(导入语)同学们,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大意是利用、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这就是俗称的"离间计",其实,在"三十六计"中称作"借刀杀人"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说退秦军,迫使晋军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那么,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新课《烛之武退秦师》。(通过检查学生之前的预习,让学生讲述对《左传》的了解,教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如《左传》在历史学以及文学中的地位等。)2.下面首先由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对于文章中的生僻字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再次,通过默读、齐声朗读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对文章的脉络形成系统的认识。二.进入文章,初步把握(约10分钟)在第二个环节中,由教师讲解课文的相关时代背景、基本的文学常识。让学生对于文章的背景有一个了解,借此让学生自读全文,并提出要求: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词句,批注有疑问的内容。此外组织讨论让学生找出文中的疑难词句,教师重点点播讲解部分字词意思、特殊的语法点、复杂的句式结构。1、文言实词:朝亡厌国戍夕危师及辞2、文言虚词:以而焉3、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三.整体感知,引发讨论(约20分钟)1、首先,在引发讨论之前,教师运用图示法来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文章中每一段所要表达的含义。如:第一段中郑国所处的形势、第二段中郑伯请烛之武出山时的语句及恳求、第三段中的烛之武用三言两语,表达了四层含义,层层深入,最终使秦伯撤军的情节等等,教师都可以在降解过程中通过图示法进行补充。2、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