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教学设计南翔中学刘树凯【设计思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朝花夕拾》的阅读兴趣,从而引导学生领略鲁迅先生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世界。采用提问法、引导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对《朝花夕拾》的思想和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以获得新的体验。再结合中考应考中出现的知识点和易错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最后,让学生领略和学习鲁迅先生关爱儿童的教育思想和救国救民的爱国思想。【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产生的时代背景,鲁迅的创作思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朝花夕拾》的内容,归纳总结鲁迅的批判精神爱国精神。3、学生能够掌握名著阅读的方法如泛读和精读结合法、勾画圈点法4、学生掌握阅读的答题技巧,扫除做题过程中的模糊点和失分点。【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2、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及作者对其的情感3、赏析《朝花夕拾》中的写作特色【教学难点】1、理解《朝花夕拾》的内容,归纳总结鲁迅的批判精神爱国精神。2、掌握阅读的答题技巧,扫除做题过程中的模糊点和失分点。【教学准备】1、学生查找鲁迅的相关资料,包括图片或视频。2、泛读《朝花夕拾》了解散文集的内容梗概。3、读书小组合作探究收集鲁迅名言并赏析。【教学方法】提问法、引导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首先播放电影《鲁迅》中最后鲁迅之死的小片段,在影片的结尾,镜头定格于鲁迅的墓碑前,在《野草》的吟诵中,一片片野草被大火燃烧……同学们,巨星的陨落,却带给我们永恒的光辉。鲁迅先生虽已离我们久远却留下很多宝贵的文学精品和思想精髓,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去领略这位大家的一部文学作品《朝花夕拾》二、介绍作者,简介作品1、请学生对所了解的鲁迅进行介绍2、老师给予评价和点评:鲁迅(1881—1936年),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士大夫家庭。他在1918年首次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为纪念母亲所以开始用“鲁迅”作为笔名。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坟》、《华盖集》、《且介亭杂文集》3、请合作小组派代表说说对《朝花夕拾》这部作品的认识4、老师给予肯定并作补充明确:作品的时代背景《朝花夕拾》是鲁迅惟一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一共10篇,分别是《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后来又加了“小引”和“后记”。基本写于1926年。当时鲁迅在北京工作,北洋军阀政府镇压进步学生,发生三·一八惨案,鲁迅愤怒写下《纪念刘和珍君》,受到通缉,四处躲藏,后来到厦门大学任教,备受保守势力的排挤。苦闷,愤懑,正如《小引》中所说:“浪迹天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于是便想起了往事。三、《朝花夕拾》题解同学们,有谁知道鲁迅先生为什么把这部散文集取名为《朝花夕拾》呢?合作小组谈论一下,请同学回答。明确:《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1926年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作者所经历过的旧事,像花瓣一样散落在上壤上,现在把这些“花瓣”拾拾起来。这不就是像早晨的落花,到了傍晚才去把它拾取起来吗?故名为《朝花夕拾》。四、《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一)纵向脉络: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拾到了什么样的“花”。合作小组谈论,共同完成下面内容的填空,看看哪一组同学最先又快又好地完成。(教师点评和补充)1、《狗·猫·鼠》这是一篇思想含义深刻的杂文。文章表面上写作者少年时代关于狗、猫、鼠生活片段的回忆,而实质是抨击那些像狗像猫像鼠的各类“名人教授”也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暴虐者的憎恨。2、《阿长与〈山海经〉》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文中长妈妈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是一个勤劳、善良、开朗、纯朴的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的旧时代农村妇女的形象,通过概括叙述长妈妈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