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8“顺乎世界之潮流”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842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里的“长技”指的是(B)A.汽车制造技术B.蒸汽机车制造技术C.电话制造技术D.内燃机制造技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长技”指的是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当时处于“蒸汽”时代,所以“长技”是指蒸汽机车制造技术;A、C、D三项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答案选B项。2.魏源曾在著作中描述某国政治制度:“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议事听讼,选官举贤,可不谓周乎?”这反映出魏源(B)A.主张中国实行君主立宪B.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C.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D.正确认识了东西方文化的优劣解析:材料大意是,民众选举一人作为国家元首,不世袭,四年一届。根据所学可知,这是美国的民主共和制,A错误。魏源是地主阶级,C错误。D夸大了魏源认识的作用,排除。魏源睁眼看世界,突破了传统的守旧观念,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B正确。3.“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如果你是洋务派,按照这个逻辑推论,你将得出的结论是(C)A.闭关自守B.完全西化C.中体西用D.推介中国文武制度解析:近代史上,清政府中的一些官员看到中国在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上远远落后于西方,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建设近代化国防,这些人被称为“洋务派”。故选C。4.有史家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此观点强调了“中体西用”(C)A.是理想的救国方案B.容纳资本主义的新文化C.符合了当时的国情D.充斥封建主义的旧文化解析:从材料“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中可以看出,材料主张在封建主义势力依然强大的情况下,“中体西用”思想是较好的改革方案是符合当时国情的,故C项正确,D项错误;A项与“中体西用”的影响不符,近代中国正确的救国方案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其他的救国实践都失败了;B项与“中体西用”的内容不相符合。5.湖南湘阴人郭嵩焘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大使,清末被政府派驻欧洲,这被认为是大伤国体的奇耻大辱,甚至视其为汉奸一般。这反映出当时(C)A.对西方列强已产生了敬畏心理B.形成了平等的外交观念C.中国仍没有摆脱藩属外交观念D.中国人的盲目排外心理解析:从材料“大伤国体”“汉奸”可判定时人对于郭嵩焘出使西洋做法的排斥,体现出当时国人仍然没有摆脱出天朝上国思想的限制,故C项正确,A项中的“敬畏”不符合题意;B项中的“平等”说法错误;D项中的“盲目排外”不符合天朝上国思想。6.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广泛流传,而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自1898年出版以后,10多年间在国内发行了30多个不同的版本。该变化主要反映了(D)A.国人科学民主意识增强B.政治民主改革日益成熟C.社会环境发生根本变化D.救亡图存渐成社会潮流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救亡图存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天演论》提出“适者生存”的观点,主张进行政治改革,引发了爱国人士的共鸣,所以得到广泛发行,故D项正确。《天演论》的广泛发行说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国人开始关注政治体制改革,这和国人科学民主意识增强没有关系,排除A。B项不符合史实,当时的部分国人才开始逐渐意识到有必要进行政治民主改革,但现实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阻碍,排除。当时的社会环境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7.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D)A.从技术到器物B.从制度到思想C.从制度到文化D.从器物到制度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分析,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近代军事工业技术,在甲午战争后并没有改变中国落后面貌,之后掀起了戊戌变法,提出了进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