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7宋明理学精确预测·命题前瞻1.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解析】选B。材料提及“去恶从善”,而非三纲五常的儒家人伦观念,故A错误;材料提及“去恶从善”的儒家道德观念,并且劝导百姓从事农业生产,正体现了理学强调的“理性”原则,故B正确;兴农的举措未体现存天理的目的,故C错误;“去恶从善”非材料的全部,故D错误。2.“良知”之说源于《孟子》,指“不虑而知”的天赋道德观念,王阳明把“良知”二字看得很高,将“良知”说成儒家文明最精华、最具永恒性的观念,能让人超脱患难生死,在此基础上,王阳明逐渐形成“致良知”的主张。由此可见,王阳明的“致良知”说()A.推动了儒学思想世俗化B.尊崇了儒学的传统风尚C.显著提升了“四书”地位D.背离了理学的基本思想【解析】选B。据材料“‘良知’之说源于《孟子》”“王阳明把‘良知’二字看得很高,将‘良知’说成儒家文明最精华、最具永恒性的观念,能让人超脱患难生死”,可知王阳明推崇儒家“良知”思想,故选B;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推崇儒家“良知”思想,而未涉及儒家思想世俗化,排除A;材料侧重于王阳明对于“良知”的发扬与改造,而不是强调突出“四书”的地位,排除C;依所学可知,王阳明的心学,强调心即理也,属于理学的范畴,排除D。3.北宋时期,科举考试命题时“并不以儒书为限,多杂出于老庄之书”,出现了“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的情况;对于考生的答案,在形式或内容上不做严格规定和限制。这表明北宋时期()A.佛道思想开始传播B.儒学逐步失去正统地位C.科举考试更加规范D.统治者文化政策较宽明【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北宋科举考试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儒家思想,答案在形式或内容上不做严格规定和限制,说明统治者文化政策较开明,故D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思想已经开始传播,排除A;北宋时期,儒家思想仍是正统思想,排除B;C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排除。4.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明理学()A.强调“存天理,灭人欲”B.主张先有理后有物C.实现世俗化、生活化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解析】选C。据题干“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可知宋明理学实现世俗化、生活化,故选C。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故A错误;“主张先有理后有物”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故B错误;宋明理学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是对的,但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故D错误。5.宋明时期的设计文化,由汉唐时代追求的雄浑壮美,转向静寂典雅、精致内敛的意境之美,讲究秩序稳定,公正规范,并逐步成为一种时代风尚。这一变化反映出()A.理学思想左右社会文化生活B.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C.门阀士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D.传统文化价值观被摒弃【解析】选A。由材料“由汉唐时代追求的雄浑壮美,转向静寂典雅、精致内敛的意境之美,讲究秩序稳定,公正规范,并逐步成为一种时代风尚”可知宋明时期由于受到理学规范的影响,人们追求规范、有序的生活风尚,故选A;材料强调的是思想而非经济的发展,排除B;“决定”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理学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排除D。6.据统计,明代有社学1438所,遍布城乡,其中1330所为官办,占比92.49%。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明代律令、朱子《小学》《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明代社学的兴办()A.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B.使儒法思想走向合流C.促进了程朱理学的新发展D.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解析】选A。从材料中社学的教材有《御制大诰》、明代律令、朱子《小学》《孝经》等可以看出,社学主要教授的是有关法律、道德的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而这些内容可以起到教化百姓服务统治的作用,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