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检测(四)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近代上海外滩:“几年之间,外国洋行成排的楼群就勾勒出了黄浦江的曲线。”探究这一现象出现的源头是()A.《南京条约》附件使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租地和居住的特权B.《天津条约》使列强获得外国人可以在内地游历、通商、传教的特权C.《马关条约》使列强获得在华设厂的特权D.《辛丑条约》使列强获得在使馆界驻军的特权2.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3.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C.居住及租地权D.“门户开放”政策4.“人无贵贱皆兄弟,物论多少一秤分。铲除鞑虏建天国,剿灭妖言传真经。”这说的是中国近代的()A.三元里人民抗英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5.太平天国1852年发布檄文:天下为上帝之天下,满洲为胡虏妖人,肆毒混乱,改变中国形象……现在皇天震怒,命天王扫除妖孽,廓清中夏。这体现出太平天国运动()A.主张推翻满洲贵族统治B.主张挽救民族危亡C.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D.代表先进历史潮流6.如图张滨的漫画《甲午轶事》,就甲午战争的结局而言,该漫画反映了()A.中国战败的原因在于落后的经济结构B.甲午战后中国救亡图存运动日益高涨C.甲午战争是日本资本主义改革的结果D.战争的结局在于中国落后的政治体制7.右图为清朝大臣绍英当时所记的“光绪庚子年避难日记”片断,内有“日本洋兵……攻破东直门”等内容。以下事件,可能被记录其中的是()A.清廷被迫推行“预备立宪”B.清政府下令军队镇压义和团C.甲午战争中日军犯下侵华罪行D.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8.右图为义和团散发的宣传揭帖,该揭帖把帝国主义和教会侵略势力喻为猪羊,画边题联为:“万箭射猪身,看妖精再敢叫不。一刀斩羊颈,问畜牲还想来么。”从中获取的信息不包括()A.表达了义和团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定决心B.反映了民族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C.义和团运动把斗争矛头直指在华洋教势力D.放弃了对清政府的幻想,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反侵略斗争9.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辛亥革命“不结果实”主要是指()A.辛亥革命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B.三民主义反帝不明确,反封建不彻底C.三民主义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D.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10.公元1912年1月2日,孙中山发布《改历改元通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即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孙中山改历改元的深层动因是()A.破除专制制度给人的思想束缚B.与国际接轨的时代需要C.彰显炎黄子孙共同的民族诉求D.“反清复明”的政治需要11.“双亲大人膝下敬禀者:……近来山东、青岛二问题均大失败,京津学界大为愤恨。而今,若不极力争之,则将一落千丈,吾国之无日矣!”该信件叙述的事件是()A.辛亥革命B.新文化运动C.五四运动D.五卅运动12.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承平恬嬉,不知修攘为何事,破一岛一省震,骚一省各省震,抱头鼠窜者胆裂之不暇,冯河暴虎者虚骄而不实。如此而欲其静镇固守,严断接济,内俟船械之集,外联属国之师,必沿海守臣皆林公而后可,必当轴秉钧皆林公而后可。——《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修订本)材料二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