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8主流思想、价值观类选择题时间:15分钟满分:48分1.2016·北京西城示范校高三期中]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忠、孝、廉、节”解析:题干材料中的美德指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方面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忠、孝、廉、节”都能体现,故A、B、D项错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与题干无关,故C项正确。答案:C2.2016·江苏扬州高三期末]“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材料所述文化传统,其根源可以远溯到()A.夏商周时期开创的宗法制度B.周朝开启的“家天下”时代C.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形成D.汉朝儒家倡导的“纲常名教”解析:根据材料“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等信息可知,题干描述与宗法观念有关,故A项正确;“家天下”时代开启于夏朝,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的形成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儒家倡导的“纲常名教”与宋明时期的理学有关,故D项错误。答案:A3.2016·四川乐山一模]2014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的“家风是什么”节目反应强烈。传统中的“忠孝传家”、“耕读传家”是家风的重要内容。下列与“忠孝”、“耕读”关联,不恰当的是()A.“忠”——世袭制B.“孝”——宗法制C.“耕”——农本观D.“读”——科举制解析:“忠”有忠诚无私、忠于他人、忠于国家及君主等多种含义,但与世袭制无关,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孝”与血缘关系紧密相连,即与宗法制紧密相关,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耕”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耕作方式,而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础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读”的目的是学而优则仕,即考科举,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A4.2016·四川乐山一模]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商业环境的艰难使经营者重视经商技巧B.重义轻利的观念被社会各阶层全面认可C.重农抑商政策致使商人的地位相对低下D.封建经济日益繁荣使商业竞争更趋激烈解析:“无奸不成商”是对商人的贬斥,与“经商技巧”无关,故A项错误;重义轻利的观念被社会各阶层全面认可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无尖不成商”则是对商人做生意时诚信与肚量的正面论述,而“无奸不成商”是对商人的贬低,该变化反映了商人地位低下,故C项正确;从“无尖不成商”到“无奸不成商”反映了商人地位变化,与商业竞争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5.2016·广东中山高三期末]《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上述转变主要是由于()A.甲午中日战争B.五四新文化运动C.全面抗日战争D.中华民国成立解析:根据材料关键词“亡国灭种的危机”“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可以直接选出答案为C项。答案:C6.2016·广东中山高三期末]1895年,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的思想。1916年,陈独秀认为:“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以上两则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是()A.“进化论”为社会阶层普遍接受的理论B.晚清到民国初年中国思想界变化不大C.变革救亡图存为当时社会思考的焦点D.中国欲改变命运必须引进西方的制度解析:接受进化论的主要是进步知识分子,并非为社会普遍接受,故A项错误;晚清到民国,社会运动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