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倒计时第9天(时间:25分钟分值:48分)1.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及其中外经济、科技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2.走向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新航路开辟与中国传统丝绸之路在世界文明中的贡献。3.农耕文明的封闭性与海洋文明的开拓性探究。4.中国古代商业——从传统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看影响中国崛起的背景、表现、启示及其精神特征。5.当今经济全球化——从历史角度看待“一带一路”下的国际合作及其风险。6.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及其明中后期的隆庆开关,白银内流和货币化,赋税制度变革的影响。1.如图是一幅古罗马时期的壁画,画中显示的是一位身着丝绸外衣起舞的女子。画中女子()A.她有资格参与各种公众活动B.她可能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C.丝绸由中国商人由长安运来D.她可能也使用青花瓷餐茶具解析:选B古罗马时期妇女没有权利参与政治,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的丝绸在西汉时期传入古罗马,大约是公元前1世纪左右,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的丝绸是由阿拉伯人或者波斯人经由丝绸之路传入古罗马的,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青花瓷兴起于元明时期,大约在明清时期经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欧洲,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2.宋元时期政府在主要港口都设有专职外贸管理机构——市舶司,负责征舶税、收舶货等。政府还制定了《市舶则法》,规定商人出海贸易必须先提出申请,经市舶司批准,始能成行。外国商人领取市舶司颁发的“验符”或其他官方凭证方可从事贸易活动。由此可见,宋元时期()A.政府注重规范海外贸易B.强调内外贸易平衡C.开始设立对外贸易机构D.严格限制海外贸易解析:选A本题考查宋元时期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材料表明,宋元时期政府通过设置市舶司和颁布《市舶则法》对中外贸易进行严格管理,体现了这一时期政府对中外贸易的规范管理,故A项正确;材料未反映贸易的发展情况,故B项错误;C项错在“开始设立”;材料反映的是对中外贸易的管理,不是限制,故D项错误。3.考古资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下列事件的发生与材料中的这些现象有直接关系的是()A.新航路开辟B.三角贸易C.工业革命D.圈地运动解析:选A材料体现了玉米不断从美洲向非洲、南欧、亚洲及中国转移,这与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推动美洲作物向世界其他地区转移有关,故A项正确。4.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隆庆开关”的实施()A.放弃了海禁政策B.促进了白银内流C.造成了鸦片泛滥D.推动了小农破产解析:选B“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不能表明国家对海禁政策的放弃,内容也仅限于经济,故A项错误;“1567~1572年”,属于新航路开辟时期,获得财富的欧洲殖民者纷纷到东方购买奢侈品,而西方的手工业品在中国市场很小,促进了白银流入中国,故B项正确;“准贩东西二洋”不能确定是指鸦片,故C项错误;古代的贸易仅限于沿海地区进行,没有对中国传统农业造成根本的影响,故D项错误。5.下表为明末清初某国将中国瓷器运往欧洲的航线表。据表可知()广州—澳门—印度—欧洲这条航线可分为两段:第一段由广州至澳门再至印度,途经马六甲、古里、果阿等地,是中国与东南亚、印度洋一直有往来的“西洋”航线;第二段则由果阿经好望角至欧洲广州—澳门—马尼拉—美洲—欧洲这条航线可分为两段:第一段从中国沿海港口直航菲律宾;第二段则横渡太平洋,通过墨西哥的阿卡普尔,再到欧洲A.新航路开辟前中国瓷器已销往美洲B.新航路开辟拓展了中国瓷器出口C.中国瓷器销往欧美得益于新航路开辟D.中国垄断了对欧洲的瓷器运输解析:选B新航路开辟前,亚洲与美洲没有往来,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知中国瓷器有多种路径到达欧洲,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联系,拓展了中国瓷器出口,故B项正确;中国瓷器销往美洲得益于新航路开辟,但中国与欧洲的瓷器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