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古代中国皇帝“惧宰官之不修,立监牧以董之;畏监督之容曲,设司查以纠之”,为此建立一套由皇帝直接控制的官僚系统。以下符合此体系的是()A.秦朝御史大夫、唐朝中书省B.唐朝御史台、明朝内阁C.宋朝参知政事、清朝军机大臣D.秦朝御史大夫、汉朝刺史解析:选D。从材料信息看,这一皇帝控制下的官僚体系是指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体系,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汉朝的刺史负责监察地方,故选D项。2.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解析:选D。由中央及地方在“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可知,此时的尚书省已成为全国行政枢纽,所以D项正确。尚书省仅仅是三省之一,并未剥夺其他两个机构的权力,A项错误;起草诏令属于中书省的职权,B项错误;唐朝依然是皇权至上,尚书省不可能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C项错误。3.史料记载宋太宗时,“初议兴兵,上独与枢密院计议,中书(宰相)不预闻”。这反映出()A.中央机构存在事权划分B.政出多门,官制混乱C.集体议政保证决策高效D.三省六部制日趋完善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枢密院分割了宰相的军事权,说明中央机构存在事权的划分,故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枢密院、中书,并未涉及多门,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事权的划分,并未涉及集体议政,故C项错误;三省六部制日趋完善是在唐朝,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4.古文献《至正集》中记载:“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其中“都省”的职责是()①都察六部百司②执掌全国民政③负责全国军政④直辖腹里地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选D。材料中都省指的是元朝设立的中书省,为中央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掌全国民政和直辖腹里地区;元朝设立都察院都察六部百司,元朝枢密院掌全国军政。故②④正确,①③错误,D项符合题意。5.(2020·温州十五校联合体期中)元世祖忽必烈设立了某一机构,因蒙古人信奉藏传佛教,所以该机构的地位相当高。刚开始以国师八思巴为其长官,后来该职一般由朝廷大臣担任官员为僧俗并用。这一机构是()A.枢密院B.中书省C.宣政院D.政事堂解析:选C。枢密院是宋代和元代掌管军事的中央机构,故A项错误;中书省是元朝最高的中央行政机构,故B项错误;宣政院是元朝主管佛教和西藏事务的中央机构,故C项正确;政事堂是唐朝始设的合议机构,宋代称中书门下,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6.(2020·金华检测)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解析:选B。材料中“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说明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故选B项。7.汉武帝设刺史,宋太祖设置通判。这些举措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A.分割地方权力B.对地方官的监督C.发挥文官的作用D.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约解析:选B。“汉武帝设刺史,宋太祖设置通判”,刺史及通判官职不高,但是代表中央监督地方官,权力较大,以此加强中央的权力,故选B项。8.(2020·浙江高考抽测)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经过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下列言论反映察举制弊端的是()A.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C.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D.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解析:选B。“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属于墨子“尚贤”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批评的是九品中正制依靠门第选官的弊端,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延续,故B项正确;“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科举制下的现象,故C项错误;“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