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评估一(第一单元)\s\up7(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写道:“此后武王、成王、康王之世,不断地把兄弟、子侄、姻戚、功臣分封于外,建立新国。每一个这类新国的建立,便是周人的一次向外移植便是周人势力范围的一次扩张。”材料主要说明分封制(D)A.开创于西周武王时期B.体现了家国同构的观念C.是以宗法关系为原则D.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解析:分封制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但材料无法说明分封制开创于武王时期,也没有体现家国同构的观念,故排除A、B项;根据“功臣分封于外”可知功臣也是分封的对象,他们不符合宗法关系,故排除C项;根据“周人的一次向外移植,便是周人势力范围的一次扩张”可知,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故选D项。2.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据此分析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的原因是实行了(C)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解析:A项春秋战国时期实行的是世袭制度非禅让制,排除;B项宗法制度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诸侯分封,这是由于封王导致的,是实行的分封制度,正确;D项郡县制度不是“战斗不休”的原因,排除。故选C项。3.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管理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个人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这套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关于郡县制度的评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②废分封,置郡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④废分封,置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④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推行的郡县制由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对地方实行直接管辖,是对分封制的否定,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①错误,③④正确。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秦朝的暴政,故②错误。综上所述,故B正确,排除A、C、D。故选B。4.每当白鹿原上发生大事件,族长白嘉轩都会召集原上所有的成年男子到宗祠议事,有权对触犯族规者进行责骂、鞭笞甚至驱逐出原。电视剧《白鹿原》的这些剧情,主要反映了(A)A.宗法制的影响B.分封制的影响C.世官制的影响D.郡县制的影响解析:材料“族长白嘉轩都会召集原上所有的成年男子到宗祠议事,有权对触犯族规者进行责骂、鞭笞甚至驱逐出原”等可知A项正确。B、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郡县制开创官僚政治统治,与宗法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5.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A.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B.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C.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D.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解析:A项西周时期实行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构建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故正确;B项西周时期,中央尚未达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排除;C项西周时期实行的是私有制而不是公有制,故排除;D项西周时期尚未达到集权,故排除。故选A项。6.史书记载公元前3世纪一事:“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将所得韩地建立颍川郡。此事最有可能发生于(A)A.公元前231年B.公元前221年C.公元前315年D.公元前214年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秦国攻灭韩国的事情,结合秦朝灭亡六国的过程可以知道,这是公元前231年的事情。故选A项。7.下列关于秦朝“朝议制度”说法正确的是(C)A.仅限于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的联合办公的方式B.皇帝不参与C.有利于减少君主专制体制下的决策失误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解析:“朝议制度”是指皇帝临朝听政与朝会日期的制度,这种制度对君主专制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有利于减少君主专制体制下的决策失误,故C项正确。A、B项均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朝议制度”涉及的是君主专制,故排除D项。故选C项。8.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