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第4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同步练习人民版必修1一、选择题1.(2015·新课标Ⅰ·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答案】D【解析】汉代推行“郡国并行制”,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为了抗衡其势力,皇帝选择外戚来辅政,结果造成外戚干政局面。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外戚也可任相,A项排除;外戚不是本姓宗族,B项错误;C项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是材料体现出的现象,不是主要背景,排除该项。2.“军机处……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直庐始设于乾清门外西偏,继迁于门内,与南书房邻,复于隆宗门西供夜值者食宿。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这表明军机处()A.由皇帝的亲信组成B.侵夺了南书房的权力C.军机大臣掌握实权D.其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答案】A【解析】题干中“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实际上反映了军机处的人员主要是由皇帝身边的人组成,也就是皇帝的亲信等。而军机大臣并没有实权,只是跪受笔录。所以正确选项为A项。B项材料本身没有体现,而D项反映了军机处的影响及意义,并不是由材料直接表明的。3.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之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等信息可知,在明代,内阁成员往往会与文官阶层利益一致,往往不会因考虑皇帝的意志而得罪大臣。这种害怕得罪人的心理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故选A项。内阁的设立并未加强对百官的监察,排除B项;内阁并非丞相,设立内阁并不能弥补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4.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C.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答案】B【解析】明朝废丞相是由于统治者加强皇权的需要,而不是丞相制度一无是处,丞相制度在设立之初便起到牵制皇权,提高行政效率等很好的作用,故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5.《清史稿》载:“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议者谓与内三院无异……至本章归内阁,大政由枢臣承旨,权任渐轻矣。”这说明()A.清朝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小B.军机处取代了内阁C.清朝中央集权加强D.清初分权思想加剧【答案】A【解析】顺治时期,内阁大学士负责票拟,职权最高。康熙在位时,内阁的一部分职权分给翰林院。雍正在位时,随着军机处的成立,内阁职权再次被削弱。发展到最后,内阁的权力更小。故答案为A。6.古代有一机构,史书对其官员有“大臣例司缮写谕旨,其权一归于上,非内阁比也”的表述,下列机构的官员在职能上符合这一特征的是()A.中书省B.中朝C.三省六部D.军机处【答案】D【解析】由“缮写谕旨”“权一归于上”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军机处的特点。故选D。7.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B.强化君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