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元素周期律课后达标检测[基础巩固]1.19世纪60年代,化学家已经发现了60多种元素,并且发现随着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它们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B.元素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C.电子层数逐渐增加D.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解析:选D。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原理可知: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2.元素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下列叙述一定正确的是()A.X、Y、Z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依次增大B.X、Y、Z的最高正化合价依次升高C.X、Y、Z原子的原子半径依次增大D.X、Y、Z单质的金属活动性依次增强解析:选A。元素的原子序数等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A正确。X、Y、Z若是同一周期的元素(稀有气体除外),则原子序数依次增大,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最高正化合价依次升高(氧、氟除外),否则不符合最高正化合价依次升高的规律,B不正确。X、Y、Z若是同一周期的元素(稀有气体除外),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C不正确。X、Y、Z中可能含有非金属元素或全部是非金属元素,D不正确。3.a元素的阴离子、b元素的阴离子和c元素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已知a的原子序数大于b的原子序数,则a、b、c三种离子的半径大小的顺序为()A.a>b>cB.b>a>cC.c>a>bD.c>b>a解析:选B。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阳离子的核电荷数(原子序数)一定大于阴离子的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所以a、b、c三种元素的原子序数的大小顺序为c>a>b,再根据“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的规律可推知,a、b、c三种离子的半径大小顺序为b>a>c。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指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B.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决定于元素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C.Li→F、Na→Cl,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均呈现从+1价→+7价的变化D.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其最外层电子数均从1到8呈现周期性变化解析:选B。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周期律的本质,而元素周期律的内容主要有:原子半径、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元素的主要化合价随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A错误;C中O无最高正价、F无正价,故最高正化合价变化规律不是从+1价→+7价严格变化,C错误;D中,最外层电子数并非严格从1到8变化,而是1→2,1→8,1→8……变化,D错误。5.下列事实不能作为实验判断依据的是()A.钠和镁分别与冷水反应,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B.铁投入CuSO4溶液中,能置换出铜,钠投入CuSO4溶液中不能置换出铜,判断钠与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C.酸性:H2CO3<H2SO4,判断硫与碳的非金属性强弱D.Br2与I2分别与足量的H2反应的难易,判断溴与碘的非金属性强弱解析:选B。A项符合金属与水反应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的依据;因Na的金属活动性太强,与溶液反应时会先与H2O反应,故B项不能作为判断依据;C项中H2CO3、H2SO4都是最高价含氧酸,由它们的酸性强弱可以判断硫的非金属性比碳强;D项所述符合根据非金属单质与H2反应难易判断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6.下列排列顺序不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钠>硫>氯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HClO4>H2SO4>H3PO4C.最高正化合价:氯>硫>磷D.热稳定性:碘化氢>溴化氢>氯化氢解析:选D。钠、磷、硫、氯是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最高正化合价逐渐增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因为非金属性Cl>Br>I,所以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Cl>HBr>HI。7.下列叙述中,能肯定A金属比B金属活泼性强的是()A.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B.A原子的电子层数比B原子电子层数多C.1molA从酸中置换出的H2比1molB从酸中置换出的H2多D.常温时,A能从冷水中置换出H2,而B不能解析:选D。选项A中只指出A、B两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对多少,不能确定A、B的金属性强弱;选项B中指出A、B原子的电子层数的相对多少,但电子层数少的原子的金属性不一定比电子层数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