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全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复习目标导航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中国的进步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紧密相连、互为影响。中国古代历朝政权都程度不同的与周边家乃至亚非、欧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有过联系和交往。特别是近代以来,这种联系和交往越来越频繁、密切,并且对交往的双方乃至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发展中外关系更加重要。中国要营造一个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构建和谐的世界秩序,必然要以史为鉴、趋利避害。因而,中外关系近年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2005年高考历史单科和文综试卷中,中外关系史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全国文综卷考查了近现代史上美关系曲折变化过程的内容、唐朝和洋务运动时期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情况、万隆会议及其中国的外交方针等。北京和天津卷考查了唐宋、明清时期中外的科技文化交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参与世界事务的内容以及清末中国人世界观念的演进等。上海、江苏和广泛的历史学科卷则考查了洋务运动,郑和、徐光启、林则徐对外交往的史实及其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近代史上的中日战争等内容。这些内容的考查,涉及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多种题型,并占有相当大的分值。本专题以往涉及的考点主要集中在古代中国的对外友好往来和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上,近年有所变化,更多关注中国人世界观念的变化、外交政策、外交成就及其影响、重要的双边关系等。在2006年的备考复习中,尤其要关注与现实联系紧密的热点问题。在日常教学与复习备考中,我们应重点关注:1.历史上中国的对外友好往来:政策、表现、重大事件和影响。2.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活动、成就和影响。3.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中日、中欧、中国与东盟)的历史与现状。4.中国对世界认识的变化:思想、实践和影响。考点知识整合中外关系史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中国近代的外交关系(这一时期的内容比较多,本专题主要将其界定在外交活动及政策的范围,侵略与反侵略的内容未列入本主题)、新中国的外交三大时期。在复习过程中,建议以“汉唐时期的中外关系”明清时期的中外关系”“近代以来的中外关系”“中国人世界观念的演进”为主题展开。主题主干知识要点汉唐时期的中外关系1.两汉时期,与朝鲜、日本和越南的交往;与安息、大秦的往来;“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背景、路线和影响;汉朝对外政策和东亚文化圈的扩展及影响。2.隋唐时期,向东与新罗、日本的友好往来,向南与东南亚、印度的往来,向西与中亚、西亚、欧、非的交往;隋唐时期对外交往十分频繁的原因(条件)和影响;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的异同明清时期的中外关系1.郑和下西洋的原因(目的)和概况、意义和局限性;华侨开发南洋的过程和作用;戚继光抗倭的背景、经过和结果;葡萄牙租占澳门和郑成功收复台湾。2.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原因、结果、影响和《尼布楚条约》。3.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新变化及其成因与影响近代以来近代中国1.晚清时期列强的侵略、主要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原因与过程。2.南京临时政府的对外政策及原因;“二十一条”;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斗争;国民政府依附英美、对日妥协的表现和原因的中外关系新中国抗美援朝;新中国不同时期外交政策与方针制定的原因和背景、重大外交活动、主要成就及其影响;中美、中日、中欧(法、德、俄)以及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关系;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解决;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人世界观念的演进(从天朝上国到全球视野1.天朝上国的迷思:闭关锁国政策的由来、实践和影响。2.面向世界的思考: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3.物质技术的学习:洋务运动兴起,学习西方长技。4.政治制度的借鉴:从维新变法到民主革命。5.思想文化的探寻:从新文化运动兴起到马克思主义传播。6.积极主动的开放:新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思想主要方法提示★联系与比较1.进行纵向的梳理和联系。如中日关系从古代至现代的发展演变,可梳理为:友好交往(汉唐、宋元、明前期)→对抗与友好并存(明后期、清)→侵华与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