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学制)六年级上(附练习卷)古代诗歌三首(《浪淘沙》《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练习题一.默写《浪淘沙》全诗,作者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译文: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二.解释词语①浪淘沙(唐代教坊曲,词牌名②九曲(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③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④浪淘:波浪淘洗。⑤簸:吹荡三.填空题1.《浪淘沙》(其一)描写了黄河的雄伟的气势,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浪漫的情怀(境)。2.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银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3.诗人歌咏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沙,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4.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动静结合手法写出黄河奔腾而下的雄伟气势,展现的是黄河的雄壮。后两句“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豪迈气概。5.朗读这首诗,我们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四.选择题1.下列对“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一动一静两个画面,动静结合)A.诗句中“九”“万”是极大极广极多的虚指,“九曲”和“万里”二词突出了黄河的曲折蜿蜒和气势磅礴,浩瀚绵长的特点。B.“浪淘风簸”写黄河上风浪之大。“自天涯”形容黄河的绵长,一望无际。C.这两句描绘了两个静止的画面,写出曲折蜿蜒的黄河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奔腾而来的壮阔景象,展现了黄河的雄伟气势。D.“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与本诗的曲名“浪淘沙”呼应。2.对“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俯瞰”与“仰视”互换)。A.这两句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并通过丰富的想象借用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了豪迈的气概。B.这两句为全诗增添了奇妙的神话色彩,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浪漫的情怀。C.“直上”,即往上、往前,含有速度迅捷、持续不停之意。这个“直上”不仅表明了方向和速度,更有不惧黄河惊涛骇浪的惊人胆魄,写出了诗人的豪气。D.“直上”一词是整首诗视角的转折之处,把读者从仰视黄河的常态视角转换为俯瞰,从地下的现实世界进入天上的神话世界9.对“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的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不是“不同”而是有异曲同工之妙)A.后两句由前面的“实境”幻化成“仙境”,把读者带入奇异的神话世界。B.“如今直上”有沿着黄河道逆流而上之意,体现出诗人不是艰险的豪迈气概。C.诗人想象去拜访勤劳善良的牛郎织女一家,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D.“直上”一词是整首诗视角的转折之处,把读者从俯瞰黄河的常态视角转换为仰视,这与王之涣的《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不同6.《浪淘沙》(其一)写出了黄河怎样的气势?后两句表现了怎样的浪漫情境?《浪淘沙》(其一)写岀了黄河曲折蜿蜒、浊浪滔天、浩瀚绵长的雄伟的气势。后两句以想象的笔法接通天人两界,表现出充满理想色彩的男耕女织、宁静祥和的浪漫的情境(怀)。一.默写《江南春》全诗,作者: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译文: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二.解释词语①山郭(山城)②酒旗(酒店的幌子)三.填空题。1.《江南春》的作者巧妙地引领读者站在一个时空交叉的制高点,去感受视野开阔、意境深远的景象,表达出对江南春色的高度赞美与无限神往。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紧扣题目中的“春”字,将一幅江南春景图铺陈开来。这幅图不仅囊括花、鸟、山、水等多种景物和事物,而且声、色、动、静兼备,展现岀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南春景图。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紧扣题目中“江南”二字而来。南朝以来修建的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