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通用)contents目录•课程介绍与背景•文本解读与赏析•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讨论与课堂互动•练习题设计与讲解•课程总结与反思01课程介绍与背景0102《马说》简介该文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渴求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作的一篇散文,以马为比喻,阐述了人才的重要性以及选拔人才的正确方法。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所处的时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社会矛盾尖锐,人才选拔制度存在严重问题。韩愈本人曾多次上书言事,致力于改革时弊,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作者及时代背景本文主题是人才的重要性以及选拔人才的正确方法。主题文章通过马的比喻,阐述了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揭示了当时人才选拔制度的弊端。韩愈认为,应该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让真正有才能的人得到重用,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此外,文章还表达了作者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和控诉。思想内涵文章主题与思想内涵02文本解读与赏析简要介绍文章背景及作者意图,为后文做铺垫。引言通过描述马的外貌、品性、才能等方面,表达对千里马的赞美之情。正文总结全文,强调伯乐的重要性,呼应文章主题。结尾文章结构梳理123表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发现和培养至关重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揭示人才被埋没的现实问题,呼吁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讽刺那些不懂马的人,暗示人才被误解和忽视的悲哀。“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关键语句解读通过描绘千里马的形象,寄托作者对人才的渴望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托物言志对比手法寓言形式将伯乐与食马者、千里马与常马进行对比,突出伯乐的重要性和千里马的独特才能。采用寓言的形式,以马为喻,讲述人才被埋没的故事,引发读者深思。030201艺术手法赏析03知识拓展与延伸古代马文化常识马的起源与驯化介绍马的起源、驯化历史以及与人类的关系,让学生了解马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马的种类与特性简要介绍不同种类的马及其特性,如战马、役马、赛马等,帮助学生了解马的多样性和不同用途。马具与马术展示古代马具的实物或图片,介绍马术运动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古代马术的基本技能和竞技项目。唐宋诗词中的马推荐唐宋时期描写马的著名诗词,如杜甫的《房兵曹胡马》、李贺的《马》等,引导学生体会古代文人对马的赞美和情感寄托。《诗经》中的马选取《诗经》中描写马的诗篇,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中马的形象和情感表达。古代小说中的马介绍古代小说中与马相关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的赤兔马、《西游记》中的白龙马等,增加学生对古代小说的阅读兴趣。相关文学作品推荐马与速度、力量的象征01阐述现代社会中马作为速度、力量的象征,在体育竞技、广告宣传等领域的运用。马与优雅、高贵的象征02分析马作为优雅、高贵象征的文化内涵,如在艺术、时尚等领域中的表现。马与坚韧、忠诚的象征03探讨马作为坚韧、忠诚象征的意义,如在军事、救援等领域中的体现。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中“马”的象征意义,帮助他们理解马在现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现代社会中“马”的象征意义04思考讨论与课堂互动《马说》中,韩愈对千里马的描述有何独特之处?问题一韩愈在文中提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问题二文章通过描写千里马被埋没的经历,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问题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组方式按座位或自愿组合成小组,每组4-6人。讨论内容围绕上述问题,结合课文内容及时代背景等元素展开讨论。分享交流各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范围内分享本组的观点和看法。分组讨论,分享观点03问答环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发表看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01角色扮演邀请学生分别扮演韩愈、伯乐和千里马等角色,通过表演形式展现文章内容。02观点辩论针对文章中的某些观点或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课堂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