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我学和我要学看到这两个短句,大家肯定能看出其中的区别,要我学的主体是教师,而我要学的主体是学生,不管课改的理论是什么样的,不管课改的模式怎么改,我觉得课改的真谛都不会变,那就是:教师要求学生学习,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看着简单只是句子的结构发生了颠倒,可这简单的背后的辛酸和艰难可能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知道。现在我就例举我班级的一个小例子,让大家能由此“一斑”而窥探到课改路上的荆棘。我们班级有一个叫刘小丹的学生,开始接触这个孩子,给我的感觉是这个孩子家庭应该还不错,因为她很好美,穿着打扮和城里孩子差不多。但我并没有因为她好美而歧视她,我对她和其他孩子一样。她生病了我关心她,甚至带她上医院;她没钱了,我借给她钱;她不爱学习,我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她。可是这个孩子自制力特别差,每次说完之后她都保证好好学习,但都是三分钟热乎劲儿,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可我认为只要我坚持,就一定能让她提高成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就发现我说的话,她再听进去的越来越少了,坚持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了。上课时她就是拿出课本装,本子也不用,笔也不拿,即使我强压怒火将她的笔放到她的手里,她也是笔在手中握,思绪在飘飞。所以有时气急败坏的时候我就会拿她的虚荣,她的轻浮来讽刺她,上课时我也不再拿正眼看她。余光中我可以看到她更加消沉了,现在连课本都不往外拿了,只是呆呆的坐着。在漠视她的同时其实我的良心也在遭受着谴责,最终我终于坚持不住了,我找她谈了,自认为谈的很彻底。为了让她坚持住,我决定给她布置任务,我让她每天背诵十个成语,做一篇小作文,我想通过我的监督逼迫她学习,进而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坚持了大概一个星期,虽然也没能每天按质按量完成任务,但毕竟比不学习还是记得多,我决定给她出几道题考考她,让她加深点印象,另外定时复习也有利于下一步的学习。可是当她做完题后我一看,傻眼了,别说小作文了,就是这几天背的成语也没能做对,因为她根本就没思考成语的褒贬色彩,适用范围等,只是记住了意思,而考试题不可能只是要求你记住表面意思就行。这种不动大脑的学习和徒劳又有什么区别。一个星期的坚持,基本算前功尽弃,况且像这样的状况已经发生在了很多学1生身上,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我把能说的都说了,能做的也都做了,可为什么就没有成效呢,正在我郁闷时我的同事不经意的说了这样一句话:她要是不想学,累死你也没用。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真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曾经的付出,只不过是一厢情愿,我的主观意愿强加到了她的头上,可是她对学习没有兴趣,我就是施加再大的压力,也只能是“皇上不急太监急”,这时我想到在杂志上看到的一个比喻再恰当不过了:有人曾用胡萝卜和兔子来比喻孩子的学习。伸手把胡萝卜放在兔子面前,兔子不断地往前跑。例如父母对孩子说,“你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呢?因为这样才能进重点学校,将来才有好的工作,有好的收入。”这是一个境界。而更好的状况是,没有胡萝卜,兔子也会往前跑。为什么呢?因为这只兔子热爱奔跑!它觉得在奔跑当中获得很多的成就感,不管胡萝卜或其他外界的诱因存不存在,它都会自动自发地往前跑去。这则是最佳的学习境界。我究竟该怎么做,才能培养出这些没有胡萝卜也依旧热爱奔跑的小兔子呢?在刘晓丹身上我开始思考,她比较虚荣,如果想让她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这方面下手可能会有很好的收获。首先我给她重新安排了座位,把她从第四座调到了第一座,因为在学生心里,座位在前面的都是好学生。另外我让她和其他五个学生分别在上课之前领大家读词语,老师的认可让她在同学们面前很有面子,同样她在领读之前必须得自己读好,否则太丢脸。我还会在语文课上检查我知道她已经背好的课文,并不定时的给予语言鼓励和物质奖励,但凡她做的比以前好的方面我都不失时机的大加赞扬。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刘小丹竟然完全改变了上课的状态,不再消极颓废,不再心弛神往,而是目光炯炯,精神焕发。为了让她能坚持住,我还告诉课任老师,在不同的课上都给她点展示的机会,并经常给点表扬。这样不过一个月,学生都说刘小丹简直像变了个人似的,不管老师在与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