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达标训练】【基础达标】1.(2010年湖南怀化模拟)“雨霁天晴,万紫千红增特色;风鸣莺啭,三通两制促和平。”此对联最早可能出现于20世纪()A.50年代末60年代初B.60年代末70年代初C.70年代末80年代初D.80年代末90年代初2.(2010年湖南师大附中模拟)邓小平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中指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A.国际社会想干扰中国收回香港B.国际社会一致认可“一国两制”C.“一国两制”方案在联合国得以通过D.“一国两制”对解决国际争端有借鉴作用3.(2010年天津和平区模拟)2008年12月15日,台湾海峡两岸直接“三通”变成了现实。有人说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此前两岸关系发展取得的“历史性突破”是()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B.“一国两制”的提出C.海基会和海协会的成立D.“九二共识”的达成4.(2010江苏苏州模拟)下面的两幅图片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最主要的区别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纪念徽标A.实施群体不同B.享受权利不同C.社会制度不同D.主要作用不同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愁丘逢甲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材料二乡愁余光中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材料一中作者的“愁”指的是什么?试分析其原因。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你所学指出这种“愁”最终的结局。(2)材料二中作者的“愁”指的又是什么?(1分)试分析其历史原因。(2分)结合所学谈一谈,当前具备了哪些有利条件推动解决作者的“愁”?(4分)【考题回放】1.(2009年上海高考卷,24)“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2010年上海卢湾区模拟)中国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其总体目标是()A.解决香港回归问题B.解决澳门回归问题C.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D.实现祖国统一问题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达标训练】【基础达标】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题干中“三通两制促和平”可以看出是对台政策,从“雨霁天晴”可以判断是对台政策的开始改变,而对台政策的开始改变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答案:C2.解析: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一国两制”方案的付诸实施,这个事例可能为国际上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答案:D3.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此题考查的是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应该是1992年两岸就一个中国原则给予肯定的“九二共识”,所以此题正确选项应该是D。答案:D4.解析:图一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图二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两者最主要的区别。答案:C5.解析:本题考查台湾历史问题。解题关键在于要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理解两首诗中作者之愁,体会作者盼望祖国统一的热切之情;要注意对比“春愁”和“乡愁”之根本区别。“春愁”是外来的民族矛盾,“乡愁”是中华民族内部的问题。答案:(1)作者的“愁”指的是台湾被日本割占。原因: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朽,直接原因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思想感情:为台湾的被割占悲痛不已;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企盼祖国实现统一;忧国忧民的感情:等等。最终结局: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被收回。(2)作者的“愁”指的是台湾与大陆分离。原因:1949年国民党从大陆败退,占据台湾;美国的干涉。(2分)条件:改革开放以后,大陆的经济迅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海峡两岸的经济交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