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随堂检测]1.吴明瑜回忆道:“鉴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实现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的目标,当时出于战备考虑,提出要实施‘上天、入地、下海’的科研战略。”提出此“科研战略”主要为了()A.加强国防力量B.提高国际地位C.建立科研体系D.服务生产发展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战备”、“上天、入地、下海”等信息,可知中国当时的科研战略旨在发展军事,以提高国防力量,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提高国际地位这一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科研战略主要是军事,不能说是建立科研体系,故C项错误;更不是发展生产,故D项错误。2.新加坡《民报》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天外飞来的音波,不但震荡了举世的人心,也使美、苏两国闻之相顾失色。”此时的中国正处在()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在1970年,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3.阅读以下对联:“上联:学习文化重科技,尊重知识强教育;下联:科技繁荣百业荣,教育兴旺万家旺。”该对联较为合适的横批是()A.科学发展B.科教兴国C.和谐发展D.改革开放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抓住题干中“教育”“科技”等关键信息。材料中对联强调教育、科技,横批应是“科教兴国”。4.有人说,袁隆平鼓起了全国人民的“米袋子”,王乐义(山东寿光人,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丰富了全国人民的“菜篮子”。这主要说明农业科技有利于()A.提高蔬菜产量B.增加农民收入C.提高粮食产量D.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析:选D。无论是蔬菜、粮食,还是农民收入,这都属于农村经济。显然,提高蔬菜产量、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都属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2年,毛泽东曾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辆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材料二1953年初,美国将携带核弹头的导弹秘密运到日本的冲绳岛,为向中国发射核导弹做准备。1955年,人民解放军解放浙江的一江山岛和大陈岛时,美国国会授权总统可以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美国军方制定了用原子弹攻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多种方案。1958年,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的核工业全面上马了。但是到1960年8月23日,苏联撤走专家,带走图纸,中国面临的是无数技术盲点和物资的缺乏。在严竣形势的压力下,毛泽东发出自力更生搞出原子弹的口号。期间,美国先后制定了“针锋相对”“亡命之徒”方案,企图阻止、甚或出动飞机轰炸中国的核试验基地。材料三有一位国民党将领,从大陆败退到台湾后,辞职去了南非。那时候的南非还奉行种族隔离政策,黄种人是有色人种,在路上行走必须走便道不准走大马路,在公共汽车上必须坐后排座,前排的座位属于白种人。这天,这位先生乘公共汽车,上车后他习惯地往车后面走。司机很友好地对他说:“这位先生,请您到前排就座。”老先生非常诧异说:“我是中国人。”司机说:“我知道,我看出来了。难道你没看今天的报纸?昨天中国爆炸了原子弹。能造出原子弹的民族是应该受到尊敬的。从今天起,中国人都可以坐前排座。”(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的原子弹从无到有的背景。(2)综合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原子弹试验成功的背景和影响。“背景”要结合材料信息和当时的国内国际背景综合回答,“影响”要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新中国的成立(或国家独立的实现);中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美国的核战争威胁与阻挠破坏;苏联的帮助以及后来的背信弃义;技术落后和物资不足;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的精神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2)提高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民族自豪感;为我国和平利用核能奠定了基础。[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1958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说:“原子弹,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张爱萍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