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3课时 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每日一题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历史试题VIP免费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3课时 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每日一题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历史试题_第1页
1/3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3课时 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每日一题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历史试题_第2页
2/3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3课时 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每日一题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历史试题_第3页
3/3
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荀子·礼论篇》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族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这一理论A.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B.为儒家思想开辟新方向C.确立荀子的集大成地位D.推动百家争鸣思想解放【参考答案】A【解题必备】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相同之处1.三者的思想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从三位思想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孔子以维护奴隶制统治为目的,孟子和荀子则是为了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2.三者都以“仁”为思想核心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这些都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3.三者都提出民本思想4.三者都对人性进行了研究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提出“性恶论”。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位思想家是A.老子B.孟子C.韩非子D.墨子孟子认为,“春秋无义战”,战争只能由天子执掌,地位相同的国家不能相互征伐。据此可知,孟子意在A.调解诸侯纷争B.反对争霸战争C.规范社会秩序D.恢复周王权威先秦某位思想家谈到人性时指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该思想家还提倡A.事异则备变B.无为而治C.仁政D.制天命而用之1.【答案】B【解析】孟子主张仁政,孟子明确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代表,排除C;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和题意无关联,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2.【答案】C【解析】从题干材料“战争只能由天子执掌,地位相同的国家不能相互征伐”可知,孟子倡导上下有序的礼治,故C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规范社会秩序,B、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3.【答案】D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3课时 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每日一题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历史试题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