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做教学艺术家早在1632年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教学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当下,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在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教学艺术研究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和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提出,更是对教师艺术性地做好教学工作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追求教学的艺术美感,做教学艺术家,这是一名教师应有的职业志向。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教学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实现文化知识的传承与创新,并把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力的活动。它存在着一定的科学规律和方法。正是对这一内在规律的研究,奠定了教学的科学地位。但教学在追求它自身科学性的同时,更应该追求它的艺术性。因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灵魂的感召。作为实施教育的主要途径或手段,教学,或者说教学的过程及其结果,应触探到人的内心,使人获得艺术上的感受和体验。因此,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追求的核心价值。首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教学的基本特征。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进行情感、知识和思想交流碰撞的一种特殊的生活形态,真、善、美都是教学所要教学不仅包含艺术的内容,兼用艺术的手段,同时还具有与艺术相同的功能。无论是艺术学科、人文学科,还是自然学科的教学内容中都有较丰富的艺术价值,都是教师使用语言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认识,使其受到美的熏陶,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在情感的升华中发展智力与体力,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其次,教学与艺术的创作有着相同特征。艺术之所以具有诱人的魅力,原因在于它的创作具有三大突出特征:形象性、情感性和创造性,这在教学中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教学可以说是形象的艺术加工的过程。它以情感为纽带,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同时,教师结合自身与学生的条件,创造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鲜明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没有成式可套,它要求教师既要具备高超精湛的教书育人技艺、技能,还要注意运用语言、动作、音像等形象手段,表达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思想情感,以激发学生情感的悦纳。教学是艺术,或者说教学具有艺术性,这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尽管秉持“教学是科学”的学者长期以来致力于提高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但对于教学的艺术性却很难彻底否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艺术性的发挥有赖于教师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意识,教师只有成为教学艺术家,才能充分展示教学的艺术性,也才能将教学艺术的魅力发挥来源:《教育文摘周报》时间:2009-11-1511:00作者:徐长青得淋漓尽致。美是教学艺术的灵魂说到教学艺术,不能不谈美。勿康置疑,教学存在美。美是实现教学艺术的动力和源泉。美的教学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追求,它可以使师生得到愉快、激动、向上的情绪体验,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教学艺术以其独特的美给人带来审美感受,这是教师有意识地按照美的规律和原则进行教学的结果。如在讲授《对称》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利用对称知识制作自己喜欢的图形,学生们在美的创造中、美的享受中和差异美的比较中,获得了独特的对美的感受和理解。每一个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对课堂教学活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这使得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美不是孤立存在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成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成了物的美,融化在环境中,就造成了环境的美。”教学艺术品的审美性应与教育性紧密结合。离开了教育性,审美性也就没有生命力。教师应在创造教学美中成为教学艺术家教学美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共同创造的审美因素和美感效应综合而成的整体。教学美是一种综合美,它实现了教学与美的统一、教的美与学的美的统一、教学目的美与手段美的统一、教学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教学科学美与艺术美的统一、教学美的创造与欣赏的统一。教学美的存在形态是丰富多彩的。首先是教学系统要素美,包括教师美、学生美、教学内容美、教学目标美、教学方法手段美和教学环境美等;其次是教学运行过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