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1.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在人教版生物教材中并没有单独设立一节,而只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知识点,内容包括: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和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两大部分。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一种维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是以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食物网以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知识为基础。本课内容是上述内容的引申和拓展。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是课程标准中“生物与环境”这一主题的核心知识。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代社会,让学生通过这节课内容的学习,认识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关系,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形成环境保护意识,这也是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2、学情分析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已经对生物和生物,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食物链、生态系统等概念具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等内容,还不能准确地理解。从思维能力方面来看,学生已开始了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讨论、探究的学习方法,然而,看问题重表象,不能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所以,概括、推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这些就是设计本课的基础和根据。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食物链的模拟实验能认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2)通过分析实例能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2.能力目标(1)通过课前对生态系统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2)以食物链模拟实验、不同生态系统图片资料分析、学生实地调查活动、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3)通过将所学的生态系统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游戏来学习生态系统的调节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关注身边与生态环境有关的社会问题,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3)通过了解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形成辩证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二、指导思想3、重点和难点重点: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必须要明白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并不是无限的,所以,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为: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难点:生态系统在自然状态下如何进行调节,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难点定为:认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三、教学手段1、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模拟实验教学。.2、课前收集资料与交流:通过在课前布置学生们收集有关生态系统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来培养学生收集和分析已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社会问题,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3、通过实地调查的活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4、课堂小结中,采用拟人化的手段,借助小鸟的来信来引起学生的共鸣,在对本节课进行总结的同时,使学生关注与爱护环境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课前准备收集资料布置学生通过上网搜索、图书馆查阅等方式收集与生态系统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学生通过上网搜索、图书馆查阅等方式收集与生态系统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培养学生收集并分析资料的能力。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2、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播放喜羊羊灰太狼视频,兴趣导入2、根据动画中的角色提问:视频中体现了怎样的一条食物链?3、提问:哪种生物最多?哪种生物最少?4、对学生回答引伸:不但是数量,能量也存在这样的多少关系。科学家研究发现,这种多少关系,也是呈现出一定的比例的。让学生阅读能量十分之一定律的资料。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视频,回答问题并阅读十分之一定律的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营造和谐课堂氛围。3、模拟实验探索新知根据能量十分之一定律的资料,进行小游戏,让学生根据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