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内容市场、管理、方案、设计、测试、效益、分析、战略1目的明确检验工作的标准和要求,建立、健全公司的检验制度,预防质量事故发生,确保产品质量。2适用范围适用于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检验。3定义3.1首件——每班次开始生产或更换工序后开始生产的1~3个零件均属首件。3.2自检——由操作者自己按照图纸和工艺要求,对本工序加工的零件进行的检查。3.3互检——由他人(不含专职检验员)对非本工序加工的内容,按图纸和工艺要求进行的检查。3.4专检——由专职检验员对操作者所加工的零件,按图纸和工艺要求进行的检查。3.5首检——对首件加工件进行的检查。3.6巡检——在加工过程中对操作者的加工工艺准确性、加工质量、量具的正确使用、零件堆放等方面的检查。3.7工序检验——对操作者本工序完成后的零件质量的检验。4内容4.1“三检”内容是指——自检、互检和专检。4.2操作者在本工序的加工过程中,坚持对每一道工序按照图纸和工艺要求对本工序加工的零件进行自检。4.3操作者在本工序加工前和加工中,应坚持对上工序进行互检。4.4操作者的互检包括检查上工序是否符合图纸和工艺要求、是否可满足本工序加工的要求。符合要求的零件,可以在本工序继续加工;不符合要求的零件另外放置,及时通知检验员作出标识和处理,具体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4.5专职检验员应对自己负责的车间或区域的所有工序的加工质量进行专检,专检包括首检、巡检和工序检验。专检的程序和内容按《制程检验管理制度》执行。5记录:页眉内容市场、管理、方案、设计、测试、效益、分析、战略5.1首检记录5.2巡检记录5.3工序检验记录6相关/支持性文件6.1制程检验管理制度6.2不合格品控制程序7附录:7.1文件修改状况记录过程控制三检管理办法2011-02-2516:48:38|分类:制度|标签:检验员操作者合格自检工序|字号大中小订阅过程控制三检管理办法1目的适应新形势下流水线产品质量控制,尽力在操作阶段实现预防批量不合格品产生。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内部的所有生产过程的检验动作。3名词释义3.1“三检”:指产品实现过程中涉及的自检、互检和巡检。3.2首件:每班加工的第一件产品,更换操作者、工装、刀具、夹具、维修设备及调整机床参数后的第一件产品。3.3自检:指操作者在生产过程中按频率对产品进行的自我检查,但外观的自检指全数检查。页眉内容市场、管理、方案、设计、测试、效益、分析、战略3.4互检:是指生产操作者相互之间进行检验。主要为下道工序对上道工序流转过来的半成品进行监督;同一工序多人进行生产同样产品时进行互检。3.5巡检:指在规定检验频率下对过程执行的检验。4首检制度4.1产品实现中的首检,分为操作者首检和检验员首检两种方式。4.2操作者首检合格后,方可交检验员首检。4.3非关键工序特性,如果操作者首检合格,即可直接进入正常生产阶段。但是检验员必须在1小时内安排完成对首件进行检验。4.4关键工序特性,在操作者自检合格,并经检验员复验合格后方能投入正常批量生产。4.3操作者首检的项目仅指在生产现场可以直接检验的项目,不包含需要到检查站或理化室检验的项目;需要到检查站或理化室检验时,操作者应主动送检查站或理化室交检验员检验,检验员应将所测数据记录在首检记录相应填写项目内。检验员必须对所有要求项目进行首检。4.4首检时,必须按生产顺序进行,不得错乱,并确保操作者和检验员检验顺序一致。同时,不得漏检、错检或不检。4.5首检动作执行过程中,必须做好书面的检验记录,每件产品的所有测量值应该记录其中。首检记录表格应保留在生产现场指定位置,以便随时核查和追查原因,直至首件发生改变为止。当班生产结束后,由检验员回收首件签存档。4.6若操作者首检不合格,须立即送检验员首检并采取措施纠正,纠正到位后重新首检;检验员首检不合格时,操作者应该立即将已生产产品隔离并全检,并采取纠正措施,重新首件合格,直至首件合格方可进行批量生产。4.7判定为合格的首件必须存放在首件区域,直至生产完成或突发性改变,产品方可取走。5、自检制度5.1操作者应按工艺卡等相关文件规定频率实施自检,不得漏检、错检或不检。5.2自检中,若发现不合格,则应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