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这一笔名,既随母姓,又取“愚鲁而迅达”之意。鲁迅在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他的作品已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1902年3月,22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鲁迅到日本留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有日本人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情节,中国学生观看时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从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挚的情谊。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和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了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歌颂了像藤野先生这样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1,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2,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解析】1.从侧面表现出藤野先生生活俭朴。2.几乎被疑是扒手,说明他忙于教学而不修边幅,具有朴素、平易可亲的优良品格。【段析】写与藤野先生相识。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3【解析】3.突出表现藤野先生专注、执着地研究骨学。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可以抄一点。”“拿来我看!”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4,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5。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解析】4.“吃了一惊”是因为先生竟亲自给“我”这个外国学生改讲义。“不安”是因为自己没有很好抄讲义而让先生费神添改。“感激”的是藤野先生对“我”的热忱帮助,毫无民族偏见之心。5.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待学问的一丝不苟以及教导学生时的循循善诱。【段析】写与藤野先生相处的第一件事:添改讲义,表现了藤野先生的认真负责,无民族偏见之心。。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