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1世纪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运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早是见于上个世纪1956年的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邓颖超同志在讨论通过《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章程(草案)》讲话时提出的。她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规”,从此起,“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词便频频出现在中央领导讲话和中央的文件。尽管,在上个世纪的不同时期提出的“新农村建设”,对中国农业和农村建设起到了很大的历史性作用,特别是大兴水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但是,总体上还是作为对全国人民一种口号性的鼓舞和理想目标的追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21世纪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处在21世纪新的历史方位上提出来的。它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需要,有其新世纪的时代特征和理论内涵。因此,在引导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上,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握其时代特征和深刻的理论内涵,坚持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首要任务,稳步而扎实地推进。一、21世纪新农村建设时代特征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举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级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从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可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伟大实践。但是,据笔者一年多来对新农村建设的调查研究,“什么是新农村建设”,“怎样进行新农村建设”这一时代命题,当前仍有不少地方领导存有理论误区和实践误区,在指导新农村建设上,缺乏战略性的理性思考和科学的实践引导,而较多的是粗放式的定目标,提要求,派干部进村检查催促,甚至是形式上的功利追求。据调查分析,当前新农村建设中明显存在着三种理念:一是党政领导的政绩理念。他们对新农村建设很重视,但大都是“政绩驱动”,简单地把新农村建设归纳为“几个新”、“几个好”、“几个抓”和“几个工程”,并以此定期检查,层层推动,评比争先,抢争速度,普遍出现拆破房,刷旧房,形成“公路两旁,处处白房”的现象。二是专家学者理想理念。对如何建设新农村,各方面专家积极参与,发表见识,但更多的是提出整体设想、设计模式,什么如何规划,如何借鉴外国模式等等,提出的方案和模式,很有整体性,很具完善性,但缺乏现实性和操作性。三是农民的利益理念。农民是最讲究现实的。新农村建设深受农民欢迎,他们最急切盼望要解决的是事关他们生产、生活和生存环境的最困难、最能得实惠的事,对拆房、刷房、铺草坪等兴趣不大,甚至反感。新农村建设这三种理念,都表明当前仍有不少干部和群众对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时代背景还缺乏认识,对新农村建设的时代特征和理论涵义,还缺乏正确把握。第一,新农村建设是伴随中国现代建设进程的一项世纪工程。21世纪的新农村建设基于两大时代背景:一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是在这两个背景下,党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一历史性的判断又表明了两点: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新农村建设实质是农村现代化建设,没有中国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二是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必然伴随着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共同始终。显然,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都替代不了新农村建设,而只能带动新农村建设。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的50年代基本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必然与其同期。可见,新农村建设既是一个长时期,又是一个艰苦的历史进程,而不可能在几年内、十几年内就能完成的,需要几十年的奋斗和努力。第二,新农村建设是确保全党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位置上的根本途径。“三农”问题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基本的问题。“三农”出问题,中国出问题。所以,党中央再三强调,要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