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2016-2017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试题(含解析)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答题时间:75分钟。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Mg-24Al-27S-32Cl-35.5Mn-55Fe-56Cu-64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提高粮食产量B.建设三峡大坝使用了大量水泥,水泥是硅酸盐材料C.汽车安装尾气转化装置可以减少NO、CO等污染物的排放D.开发新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也能减少对大气的污染【答案】A【解析】A、化肥和农药的作用时间长,容易对人体造成危害,应适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故A错误;B、水泥是硅酸盐产品,是一种建筑材料,故A正确;C、通过排气管加装催化装置,可有效减少CO和NO的排放,催化装置内发生的反应为:NO+CON2+CO2,C正确;D、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减少污染,故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环境污染及能源,平时要关注常见的污染物及能源的综合应用,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及化学与生活的联系,题目难度不大.2.下列生活中常见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相对应的是()A.生石灰—Ca(OH)2B.重晶石—BaCO3C.明矾—CuSO4·5H2OD.小苏打—NaHCO3【答案】D【解析】A.生石灰—CaO,故A错误;B.重晶石—BaSO4故B错误;;C.明矾—KAl(SO4)2·12H2O,故C错误;D.小苏打—NaHCO3,D正确;故选D。3.成语是中华名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许多成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原理,下列成语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木已成舟B.百炼成钢C.铁杵成针D.滴水成冰【答案】B【解析】A、木已成舟只是物质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则没有涉及化学变化,故A错误;B、因生铁碳含量2%-4.3%,钢的碳含量0.03%-2%,生铁中的含碳量比钢高,经过高温,铁中的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由此降低铁中的含碳量;多次冶炼精度更高,故B正确.C、铁杵成针只是物质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则没有涉及化学变化,故C错误;D、滴水成冰只是物质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则没有涉及化学变化,故D错误;故选B.【点睛】运用化学中的基本思想质量守恒思想,通过归纳不同物质或不同变化过程中相同点和不同点有效地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4.下列试剂的保存方法错误的是()A.新制氯水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B.少量的Na保存在煤油中C.NaOH溶液保存在带橡皮塞的试剂瓶中D.氢氟酸保存在玻璃试剂瓶中【答案】D【点睛】实验室保存化学试剂,应根据化学药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采取正确的保存方法,如易挥发药品要密封保存,易分解物质和避光、低温保存,具体物质要具体分析。注意把握化学试剂的性质,选择正确的保存方法。5.下列实验过程中,始终无明显现象的是()A.SO2通入BaCl2溶液中B.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C.NH3通入MgCl2溶液中D.Cl2通入KI淀粉溶液中【答案】A【解析】A、SO2通入BaCl2溶液中,始终无明显现象,故A正确;B、、CO2+Ca(OH)2=CaCO3↓+H2O,CaCO3+H2O+CO2=2Ca(HCO3)2,溶液先有白色沉淀后消失,故B错;C、氢氧化镁不溶于氨水中,所以C中会得到白色氢氧化镁沉淀,故C错;D、Cl2+2KI=I2+2KCl,淀粉遇到碘单质呈蓝色,故D错误;故选A。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Si可用来制造半导体材料B.用丁达尔效应可以鉴别溶液和胶体C.铁制容器可用于常温下贮存、运输浓硫酸D.SO3溶于水形成的溶液能导电,所以SO3是电解质【答案】D【解析】A、Si是很好的半导体材料,故A正确;B、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溶液不具备,故B正确;C、浓硫酸铁的表面发生钝化,铁制容器可用于常温下贮存、运输浓硫酸,故C正确;D、SO3溶于水生成硫酸,硫酸电离得到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能导电,但SO3不能发生电离,是非电解质,故D错误;故选D。7.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A.用图1装置配制100mL0.1mol·L-1硫酸B.用图2所示装置可萃取碘水中的碘C.用图3所示装置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