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高一历史注意事项:1.请在答题纸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2.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称牛为“田牛”,秦国还制定了“厩苑律”,规定奖励饲养耕牛的办法。这说明当时秦国A.商品经济已经形成B.注重保护牛耕农业C.畜牧业得到了发展D.农业生产最为发达【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称牛为“田牛”说明牛用于耕地;秦国制定奖励饲养耕牛的办法,说明秦国注重增加耕牛的数量;故可知秦国重视农业生产,B项正确。题干信息无法体现小农经济,且此时是小农经济开始形成时期,排除A。不能通过奖励饲养耕牛,推断畜牧业得到了发展,排除C。题干信息无法体现秦国农业生产最为发达,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点睛:解决本题须抓住题干关键词“田牛”“厩苑律”,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重视农业生产。2.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兼并严重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土地兼并严重,故有田产的“主户”只占少数,租种土地的“客户”占多数,故B选项正确;经济继续发展,没有严重衰退,故A选项错误;坊市制度崩溃,属于商业和城市布局方面的变化,与土地兼并无关,故C选项错误;租佃关系的大量形成也不能说明政府管理失控,故D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中“主户”和“客户”的含义与实质,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其实质是宋代租佃关系的形成,再结合“不抑兼并”的政策即可正确判断。3.宋朝负责丝织的绫锦院,在宋太宗端拱元年有织工1034人,宋真宗咸平年间拥有锦绮机400余张。宋徽宗崇宁三年建立了文绣院,招收刺工300人。东京还有与纺织紧密相关的西内、东内染院,西内染院有工匠613人。这表明当时A.出现从事纺织业的专业户B.民营手工业发展非常迅速C.官营手工业生产效率较高D.官营手工业规模大分工细【答案】D【解析】纺织技术的诞生于新石器文化时期,早在宋代之前就已经有从事纺织业的专业户,故A项错误。宋朝负责丝织的绫锦院是归宋朝政府管理的,题干材料中只涉及到官营手工业,并没有涉及到民营手工业,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直接涉及到生产效率的问题,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可知宋代负责丝织的机构较多,而且工人众多,规模较大,分工比较细,如有织、绣、染等各种工种,故D项正确。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宋朝负责丝织的绫锦院”“宋徽宗崇宁三年建文了文绣院”切入,结合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发展特点可知是官营手工业。4.下图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B.租佃关系开始产生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图中反映了明代苏杭地区30%的居民都是工场主,工场手工业地位重要,故A项正确。图中反映了明代时期存在的租佃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已存在租佃关系,并不是明朝才开始确立,故B项错误。图中只是苏杭地区居民的身份结构所占比重信息,并未就各种身份之间的社会地位高低展开论述,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我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之后,图中自耕农、地主与佃农等人的比例占据到60%以上,并不能说明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代苏杭地区经济结构5.据《中国古代经济史》记载:“明初的科举,南人及第者十倍于北人,以至于不得不采用南北分卷,勉强维持南北人数的均衡。”据此可知A.科举制度逐渐陷入困境B.八股取士束缚人们的创造性C.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D.分卷有利于中华文化的繁荣【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南北科举制的发展情况,不是说科举制陷入困境,故A项错误;明朝我国开始推行八股取士,与材料中南北分卷无关,故B项错误;南宋以来,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重心也逐渐南移,所以出现了材料中“南人及第者十倍于北人,以至于不得不采用南北分卷,勉强维持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