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检测(一)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论语·先进》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述而》曰:“子不语怪、力、乱、神。”上述思想蕴含的主张是()A.以民为本B.关注民生C.人性向善D.关注现实答案D解析“以民为本”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关注民生”主张重视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人性向善”的伦理观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材料的意思就是要求注重人类社会本身,故D项正确。2.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体现的共同思想是()思想家思想主张孔子“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制天命而用之”A.教育思想B.农本思想C.民本思想D.重农抑商答案C解析材料中孔子的“仁”的思想,孟子“民贵君轻”“仁政”思想,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都体现出了对人民的重视,是民本思想的体现,故C项正确。3.有位学者这样评价中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他的学说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为秦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集权制国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以下符合其学说的观点是()A.兼相爱,交相利B.无为而治,与民休息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D.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该思想家的观点符合法家思想。A项是墨家兼爱思想,故A项错误;B项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故B项错误;C项是儒家孟子的思想,故C项错误;D项强调用“法术”“赏罚”治理国家,符合材料中法家思想主张,故D项正确。4.(2018·乐山高二月考)有学者认为,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了,正是为汉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也由此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局面。董仲舒的思想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A.孔子的思想B.孟子的思想C.荀子的思想D.朱熹的思想答案C解析经过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一是杂取百家,二是外儒内法(吸收法家专制思想而又强调儒学的统治艺术,既要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又能缓和社会矛盾),这与荀子“礼法并施”的思想最为接近,因此是荀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5.汉武帝一方面选派董仲舒出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又重用张汤,鼓励其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A.法家思想的重新崛起B.君相之间矛盾尖锐C.封国威胁了专制皇权D.儒法思想并行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一方面选派董仲舒……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并非独重法家,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B项错误;“重用张汤……治理长安”,长安并非封国,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一方面……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可见儒法并施,故D项正确。6.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A.法家思想的盛行B.黄老之学被推崇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程朱理学的盛行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可以从题干的时间入手,A项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B项发生在西汉初,D项是宋朝时期的思想。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为“崇尚文治的政府”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条件,故本题选C项。7.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三纲五常B.经世致用C.万物本原D.抗衡佛教答案C解析理学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宋代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主要从万物本原出发,故选C。三纲五常是汉代董仲舒提出的,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顾炎武提出的,理学吸收了佛教思想,故A、B、D错误。8.鹅湖之会与陆九渊进行一场为时三天的辩论后,朱熹写下《过分水岭有感》,诗曰:“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这表明朱熹认为他的理学与陆九渊的心学()A.南辕北辙B.大同小异C.水火不容D.大异小同答案B解析解题时首先应注意诗歌的开头和结尾“地势无南北”“应知合处同”,这反映出朱熹的认识是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