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水平测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2018·河北石家庄二中高一期中)1952年至1957年,中国的重工业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由37.3%上升到45%,轻工业的比重由62.7%下降到55%。同期农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下降到43.3%,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25%。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为工业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B.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成果显著C.国民经济结构出现严重失调D.直接导致粮食生产严重不足答案A解析根据题目中“1952年至1957年”得出是一化三改时期,根据题目中农、重工比例的提高得出,为工业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故A项正确;B项表述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相符,国民经济的恢复是在1949~1952年,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产物,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相符,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农业产值的下降是国家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产物,故D项错误。2.(2018·河北保定高一期末)1952~1953年,中国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工业总产值增长98.3%、手工业增长60.9%、大型工矿项目施工694个到具体的各种产品产量增加多少都有规定。“当时中央政府管2万个硬指标,计划就是法律,硬得很。”“五年计划”发展模式()A.经济指标具体细致,具有指令性B.内容科学详尽,具有强大生命力C.是落后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必然选择D.是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答案A解析材料中“当时中央政府管2万个硬指标”,经济指标具体细致,“计划就是法律,硬得很”,具有指令性,故A项正确;“五年计划”发展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压制了工矿企业发展,并不具有强大生命力,故B项错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是落后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选择之一,并不是必然的选择,故C项错误;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是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3.(2018·山东聊城一模)《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说,“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直接因素是()A.土地改革的进行B.三大改造的完成C.“一五”计划的实施D.人民公社的建立答案B解析农村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与私营企业“集体消亡”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私营企业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部分,直接导致其“集体消亡”,故B项正确;“一五”计划包括工业化和三大改造两个方面,不够准确,故C项错误;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时,私营企业早已消亡,故D项错误。4.1956年底,全国已有75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达1.2亿多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其中高级社的户数达1亿多户,占农户总数的88%。这种情况表明()A.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B.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巨大C.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D.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答案C解析三大改造中农业改造方式主要是加入合作社,“入社农户达1.2亿多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其中高级社的户数达1亿多户,占农户总数的88%”说明农民基本加入合作社,体现出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故C项正确;经济体制根本性变化是三大改造的完成,材料没有体现该信息,故A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确立是三大改造完成后,故B项错误;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是1952年已经完成,故D项错误。5.下图是一幅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宣传画,该画直接反映出我国当时()A.土地改革已经完成B.“一五”建设成就显著C.农业领域浮夸风盛行D.乡镇企业普遍建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20世纪50年代末期”“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可知当时农业领域浮夸风盛行,故C项正确。6.美国学者帕尔默在《冷战到全球化:意识形态的终结?》一书中描述:“指令性的公共食堂、托儿所和学校将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在农田和工厂里工作。”与材料所述生产单位相吻合的是()A.生产合作社B.人民公社C.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