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讲近代历史上的改革(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令虽不幸而言中矣,惩前毖后,亡羊补牢,有天下之责者,尚可以知所从也。”梁启超意在()A.分析中日学习西方的根本区别B.反对中国购买外国先进武器C.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舆论条件D.指出近代日本崛起的原因解析:选C。题干中梁启超借用德相毕士麻克的话分析了中日学习西方的差别,认为“令虽不幸而言中矣,惩前毖后,亡羊补牢,有天下之责者,尚可以知所从也”,号召和鼓动人们起来维新变法,故选C项。2.1898年,落第举人王某见京师大学堂有生活津贴,于是报名参加。不料,有人写对联嘲讽他,“孝悌忠信礼义廉,一二三四五六七”,意为“无耻”“忘(王)八”。王某懊悔“失节”,竟在京师大学堂开学前夜悬梁自尽。王某的悲剧从侧面反映了()A.传统文化良莠并存B.“中体西用”思想盛行C.维新变法阻力较大D.民主革命即将到来解析:选C。举人参加维新变法中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受到很大的非议,从侧面说明维新变法阻力较大,故选C项;材料不是讨论传统文化,排除A项;19世纪末洋务运动破产维新思想广泛传播,排除B项;1898年正是维新运动迅速发展之际,排除D项。3.某班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以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为论据,他们可以拟定的论题是()A.近代工业与文明开化B.工业文明的冲击与应对C.中央集权与封建割据D.民族独立与近代化发展解析:选B。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俄国、日本和中国都是在工业革命时代逐渐落后,为了增强国力而进行改革的,故选B项;俄国农奴制改革未涉及文明开化,排除A项;日本明治维新前有封建割据,而其他两国没有,排除C项;俄国近代并未陷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危机,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4.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对于绝大多数政府高官和贵族而言,俄国之所以没有像西欧国家那样屡遭动荡,就是因为维护了传统的农奴制法律和习俗,反对思想自由和各种“蛊惑性”的学说。……但是随着俄国受教育阶层的西方化和启蒙思想在贵族中间的传播,他们开始承认农奴制已经成为俄国的道德污点。许多受西方观念影响的贵族都面临着日常生活方式与文化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农奴制让他们在物质利益上获得特权,但另一方面他们接受的教育和思想让他们无法否认农奴制的不公平性。——摘编自张广翔、李振文《再论亚历山大二世与俄国1861年改革》材料二改革后全俄每个农民(成年男性)平均分到份地3.4俄亩,而农民家庭维持最低生活需要的份地数量为8~9.5俄亩。此外“国家从地主手中赎买的土地平均价格为每俄亩38卢布,将土地转手出售给农民时每俄亩价格高达63卢布”。为了帮助农民赎买土地,政府成立了农民土地银行向农民贷款,农民可在49年内还清贷款,但要支付高额利息。——摘编自袁丽丽《〈俄国1861年改革〉一课的再思考》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俄国贵族对农奴制的认知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认识变化的原因。(2)据材料二,指出俄国“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据此分析改革的实质。(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奴制在俄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影响。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俄国之所以没有像西欧国家那样屡遭动荡,就是因为维护了传统的农奴制”“开始承认农奴制已经成为俄国的道德污点”得出;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随着俄国受教育阶层的西方化和启蒙思想在贵族中间的传播”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2)第一小问内容,据材料二从农奴土地获取方面分析;第二小问实质,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3)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答案:(1)变化:从认为农奴制维护了社会稳定到认识到农奴制是俄国的道德污点。原因:受教育阶层的西方化;启蒙思想的传播;农奴的反抗斗争。(2)内容:农奴获得少量份地,但需高价赎买。实质:地主对农奴的压榨和剥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