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儿童的生死教育VIP免费

儿童的生死教育_第1页
1/7
儿童的生死教育_第2页
2/7
儿童的生死教育_第3页
3/7
台湾学者张淑美指出,儿童自幼年开始即对死亡产生好奇与疑问,却得不到父母以及教师的教导,他们容易被笼罩在死亡的神秘面纱之下,只有通过电视、电影、报刊杂志、童话故事书(乃至神鬼故事)等,略窥死亡面貌。但也因无法获知真相,容易受到或夸大、或不实、或扭曲、或神秘的报道所影响,使儿童产生错误或片面的死亡认知,影响其对死亡的态度,往往产生恐惧、害怕、恐怖、疑惑、神秘、纳闷等负面而复杂的情绪。当儿童碰到亲人死亡,包括祖父母、外公、外婆、父亲、母亲、兄弟姊妹或常常来往的之亲戚如叔伯姨舅等,甚至是宠物的死亡,作为家长、教师要做些什么呢?是否要告知孩子病讯、死讯?是否要让他参加葬礼?是否要如实回答孩子的疑问呢?当丧事过后,又是一段新的问题出现,该如何做好孩子的哀伤辅导呢?这是幼儿生死教育的另一项重要任务。父母应该有这样的意识,从小就适时适度地给孩子提供有关死亡的认知。比如家长可以利用平时家庭的一些活动,如祭祖、清明扫墓、家庭宠物的死亡、亲戚的病痛或逝世等机会,采取公开讨论的方法与孩子谈这件事,及时解决孩子的困惑,疏导孩子的负性情绪,帮助孩子形成对死亡的正确认知,让孩子懂得如何面对疾病与死亡。台湾一位学者曾说过:“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竟然毫无准备。”而家庭教育在帮助孩子正确面对死亡、面对灾难中负有不可推卸的重任。可以通过描述小动物的生与死,让孩子了解生命的由来与它最终的归属,如当孩子们心爱的小动物死去时,可以为他们举行“葬礼”,让孩子们表达自己的哀思,同时告诉孩子们:“那些小动物是带着快乐走的,他们走完自己的生命全程,认识了你们,也在你们的保护中过了很幸福的生活,他们是高兴地死去的。”如果孩子经常问:“妈妈(爸爸或其他亲人),你会死吗?”因为孩子对时间的概念还不成熟,如果家长直接答“会”,将使孩子误以为近期就会发生。所以在回答该问题时务必加上“要很老很老很老才会死”通过多次强调“很老”这个字眼,使孩子觉得时间还很长,不会因为他的亲人受到死亡威胁而不安。要注意,我们往往会忽略孩子的视角,对一个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一个初中生就已经“很老”了。因此,在与孩子谈论这个问题时还可以告诉他有关人的生命需要经历的历程和时限。台湾学者张淑美提出了学校或家庭中实施生死教育的原则,包括处理儿童对死亡疑惑的“五诫”与协助儿童面对死亡的七项原则。(1)勿说死者只是睡着了。因为睡着了通常是会醒过来的,以死者只是安睡了来安慰儿童的说法,容易使他们不是一直在期待死者“醒”来就是害怕自己会不会睡着了就“死”了。(2)勿说死者并没有真正死了。儿童不太能了解抽象的比喻或安慰之词,仍应以事实性的方式告诉儿童,死亡就是身体和心理机能完全停止、消失,生命完全终止了,不可能再复活,以免他们更愤恨或怀疑亲爱的家人没有真正地死,为何不回来看他(她),死者的精神不死,为何他(她)感受不到。(3)勿说死者是去旅行了。和前面两例一样,说去旅行是会回家的,这种安慰容易使儿童愤恨死者为什么不再爱他(她)了,怎么可以不告而别,一去不返!(4)勿说死者是被上帝(或神明)带走了。此说易使儿童视上帝(或神明)为敌人,愤恨上帝(或神明)为何“夺走”亲爱的家人!而伴随这种仇恨之后,可能又会自觉咀咒或愤恨上帝(或神明)是不应该的行为,而感到有罪恶感或担心受到惩罚。(5)勿以“上天堂或下地狱”来比喻死亡。此说易使儿童纳闷究竟挚爱的亲人是到天堂享乐或下地狱受苦了?自己若不是一个“乖孩子”,是否将来会下地狱呢?可能因而感到担心、恐惧。协助儿童面对死亡的七项原则。(1)坦诚地表现出自己的悲伤,也允许儿童自然地表达出他们的任何情绪与想法。(2)配合儿童的认知与情绪发展阶段,以其能接受的方法,详和而坦诚地告诉儿童真相,也应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3)诚实以对,勿搪塞。亦即如前所述,不要以欺骗的安慰或神话来告诉儿童,不实的或半真半假的遁词只会让他们无法分辨事实;更不要搪塞说:“你长大以后就会知道了,现在不要问也不必问。”(4)让儿童一起接受或表达对过世亲人的哀悼或追思,...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儿童的生死教育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