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期北京水资源状况及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基本思路北京市水利局颜昌远全国政协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为能有机会向各位汇报北京市的水资源情况并接受指导深感荣幸。正是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北京水利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为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北京水利面临着发展中的诸多难题,同建设一流的国际化大都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北京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大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m3,仅为全国人均的1/8,世界人均的1/30,属于资源性缺水地区。新中国建立以来,北京曾出现几次比较严重的用水危机。特别是八十年代初期连续五年的枯水时段导致的水资源危机,对北京发展造成极为严重影响。中央、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解决北京地区水资源问题高度重视,采取了多种措施克服水资源紧缺带来的重重困难。但不能不看到,现状的水供需平衡是以牺牲环境和制约发展为代价的,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影响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一、北京水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的问题北京多年平均降水量595毫米,但年际、年内分布极不均匀。最大年降水量1406毫米,最小年降水量只有274毫米。一年之中,85%左右的降水集中在汛期的三个月内。年际又表现为连旱连涝、旱涝交替;春季十年九旱、汛期常出现暴雨洪水和泥石流。北京市年均可利用水资源量41.33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26.33亿立方米,地表水15亿立方米。当前的水源和供水工程建设已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水资源总量不足已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据北京市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的预测,到2010年北京市的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5400亿元,人口为1600万。届时,北京还要建设成为世界上环境质量一流的城市。显然,以现有的水资源量,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管理水平,是难以实现这一目标的。据专家预测,按平水年和枯水年的不同情况,到2005年,全市将会缺水7.94~16.50亿立方米;2010年,全市将缺水11.82~19.96亿立方米。21世纪的北京面临着更加严重的缺水形势。北京地区水资源紧缺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是官厅、密云两大水库上游来水量减少。官厅水库由五十年代年均入库水量19亿立方米减少到九十年代的4亿立方米;密云水库由六、七十年代的12亿立方米减少到8亿立方米。随着上游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种来水量减少的趋势已难以逆转。二是地下水超采严重。北京平原地区已形成2660平方公里的地下水超采区。截止到目前,比1960年同期多采多采水45亿立方米,在全市用水量已经略有超出补给量的情况下,补上这么大的亏空有相当大的难度。三是水污染有所控制但形势并不乐观。全市年排放污水总量12亿立方米,其中市区8亿多立方米。市区的污水集中处理率仅为40%。仍有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河道和渗井、渗坑。加之过量施用农药和化肥,使得河湖水体和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据监测,有一半以上的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下游河道多为超五类水体,基本没有生物存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城市饮用水源也受到污染威胁,官厅水库于1997年被迫退出饮用水供水系统。近一半平原区表层地下水受到污染。四是过于注重满足用水需求,没有慎重考虑水资源的可支持能力,水供需矛盾不断加剧。由于在整体发展中未能同时兼顾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一致,用水过快增长超过了环境容量,仅城市用水就在以年5%的速度增长。水资源量和水质量都很难适应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造成地下水大量超采、河流长期断流、湖泊逐渐萎缩、湿地干涸和土壤沙化以及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此外,还存在着管理体制、水价政策和水法规等方面问题。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无法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集约利用和有效保护。水资源稀缺性与水价格的低廉性并存,加大了供需失衡程度,水资源没能实现与其它资源的优化配臵。二、解决北京水资源问题的战略思路水资源的有限性和用水需求的不断增长是无法回避的矛盾。新中国建立以来,北京地区先后出现了几次大的水危机。六十年代中期的城市供水危机,是靠开挖京密引水渠引用密云水库的水渡过的;七十年代的供水危机,是靠开采地下水渡过的;八十年代初期的供水危机,是靠中央决策密云水库只保北京供水;全市开展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渡过的。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