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在哪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一、确立了新的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二、着力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破学科中心,在内容总量上进行了精简,克服了以往偏、难、繁、重的弊病;在选择内容时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努力提升学生生活质量,注意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面向全体,切实关怀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的素质教育观念。三、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新课程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体现了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的素质教育观念。四、确立了以人为本的评价观念。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改变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采用“成长记录袋”等多种评价方式,符合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改进教学和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多出一批好学生的素质教育观念。五、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新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加强了课程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进一步促进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富有时代感;关注学生生活经验,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充分体现了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的素质教育观念。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