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b8ee8f0100ehj0.html一、封建社会的察举、征辟、九品中正和科举制度奴隶社会中,官吏由奴隶主充任,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世代相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考录制。考录制是随着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而逐步形成的。最初是在战国时期,我国开始实行公开招聘人才、广开才源等选拔制度,后经察举、征辟、九品中正和科举考试制度,几经变革和创新,逐步形成一套公开竞争统一考试、择优用人的制度。察举制是封建社会的一种自下而下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根据考察,按照一定的名目,从平民或下级官员中选拔一定数量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由朝廷授予一定的官职或提升其职位。察举推选和考试对策是察举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步骤。察举制开始于秦朝,于两汉期间不断完善。察举制度将考察推选和考试录用相结合,保证了察举选人的质量,对后来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察举制中,察举大权掌握在高官手中,商官的推荐至关重要,因此当吏治坏败时,不可能避免地会出现任人唯亲、所选非人等现象。九品中正制,自晋魏创立,到隋朝废除。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流行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以才能品德为人才考察、定品的标准,是通过中正官的评价推荐来进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封建地主阶级等级制度在选拔官吏方面的具体表现随着世家大族的日益衰败,中小地主阶级地位的日益上升,科举制开始出现。科举制是一种封建社会时期最完备的选拔制度,影响也最大。科举制始于隋朝大业二年,即公元606年,沿袭至公元1905年,历时1300年。科举制是通过考试决定是否任用的一种选官制度,其基本特征是不拘门第、公开考试、平等竞择优选用。这一制度在16世纪至19世纪相继传入西方,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重大影响。1984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国举办首届比较文官制度高级研讨班,据主持人美国的坎贝尔教授所说,西方公共行政学界普遍认为,“西方文官制度源于中国的科举制度”。据1995年法国国立行政学院院长所说,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晚期的八股文考试,“开了近代文官笔试规范化的先河”。二、改革中的公务员公开考试录用制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行政机关补充工作人员,主要采取统包统配和个别选调方法,即按计划接受大中专毕业生,安置军队转业班干部,从优秀的工人,农民中选拔,为各级国家行政机关选拔了大量人才,考试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及其微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克服封闭式、经验式选人视野狭窄和主观随意性等积弊,我国开始积极探索改革传统班干部录用制度并从80年代初期开始引入公开竞争机制,在干部入用中引进考试手段、择优录用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为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历史契机。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明确提出,今后各级政府录用公务员,要按照即将出台的国家公务员条例规定,通过考试择优任用。1989年考试录用制度开始实施,当年初,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联合颁布了《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国家行政机关补充工作人员实行考试办法的通知》,当年即依法招收了第一批国家行政机关的补充工作人员,至1992年底,全国从47万余应考者中择优录用37.1万余人。这为全面实行国家公务员录用制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颁布,使国家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开始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明确提出了国家公务员的录用的概念,并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国家公务员,要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核的办法,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择优录用。1993年至今,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沿用着规范化、现代化的道路不断向前发展,这些发展主要体现在考试科目、内容、考试方法的创新上面。以我国2000年国家行政机关录用考试的改革为倒,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笔试科目有所创新,在原来的基础上新增了《申论》考试,更加全面地测评了考生的综合素质,测试内容更具普遍性,对不同专业的考生较为公平;二是考试内容的有所创新,比方说在公共基础考试中加大了市场经济、法律等内容的考试比重等;三是测试方法有所创新《,国家公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