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化学学科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Na-23Mg-24Al-27Ca-40Fe-56第I卷(选择题,48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4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8分)1.下列仪器及其名称不正确的是()A.AB.BC.CD.D【答案】C【解析】根据仪器构造可知四种仪器分别是量筒、试管、坩埚和分液漏斗,答案选C。2.下列装置所示的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是()A.AB.BC.CD.D【答案】C........................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编号实验操作A实验室用自来水制备蒸馏水将自来水倒入烧杯中,小心给烧杯加热B配制一定浓度的氯化钾溶液100mL将称好的氯化钾固体放入100mL容量瓶中,加水溶解,振荡摇匀,定容C除去粗盐溶液中的Ca2+、SO依次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BaCl2溶液,过滤后再加适量盐酸D制备Fe(OH)3胶体向盛有沸水的烧杯中滴加饱和FeCl3溶液,继续加热至溶液呈现红褐色A.AB.BC.CD.D【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用蒸馏烧瓶制备蒸馏水,故A错误;将称好的氯化钾固体放入烧杯中,加水溶解,故B错误;除去粗盐溶液中的Ca2+、SO42-,依次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Na2CO3溶液,过滤后再加适量盐酸,故C错误;向盛有沸水的烧杯中滴加饱和FeCl3溶液,继续加热至溶液呈现红褐色,可制取氢氧化铁胶体,故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操作。4.下列检验离子的方法及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检验Na+:将干净的铂丝蘸取少量溶液在酒精灯上灼烧,观察火焰呈浅紫色B.检验NH:滴入NaOH溶液后,加热,用湿润红色石蕊试纸检验发现变蓝C.检验SO:加入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足量稀盐酸沉淀不溶解D.检验Cl-:确定溶液中无SO后,加入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答案】B【解析】A.Na+的焰色反应为黄色,A错误;B.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说明生成氨气,可证明含有NH4+,B正确;C.应该先加稀盐酸排除干扰,若不加稀盐酸,如果有银离子也能生成白色沉淀,C错误;D.应该先加稀硝酸排除干扰,若不加稀硝酸,如果有碳酸根等离子也能生成白色沉淀,D错误,答案选B。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侧重与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答题时注意排除其它离子的干扰,注意实验方案要严密,注意试剂的选择和加入试剂顺序的分析判断。5.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标准状况下,0.1molCl2参加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一定为0.2NAB.标准状况下,11.2L氦气中含有0.5NA原子C.常温常压下,16gO2和O3混合气体中含有原子总数为NAD.1molNa与足量O2反应,生成Na2O和Na2O2的混合物,转移电子总数为NA【答案】A【解析】A.标准状况下,0.1molCl2参加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不一定为0.2NA,例如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等,A错误;B.标准状况下,11.2L氦气是0.5mol,其中含有0.5NA原子,B正确;C.O2和O3均是氧元素形成的单质,常温常压下,16gO2和O3混合气体中含有氧原子的物质的量是16g÷16g/mol=1mol,原子总数为NA,C正确;D.钠在反应中只能失去1个电子,1molNa与足量O2反应,生成Na2O和Na2O2的混合物,转移电子总数为NA,D正确,答案选A。6.用下图表示的一些物质或概念间的从属关系中不正确的是()A.AB.BC.CD.D【答案】B【解析】由图示可知,概念的范畴为Z包含Y,Y包含X,然后利用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来分析物质的类别,再根据概念的从属关系来解答,则A.苯的同系物属于芳香烃,芳香烃属于芳香族化合物,A正确;B.胶体属于分散系,而分散系都是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则属于混合物,B正确;C.电解质包括离子化合物和部分共价化合物,即:电解质不等于为离子化合物,C错误;D.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属于氧化物,满足图示的关系,D正确;答案选C。点睛:本题考查物质的组成和分类,题目难度不大,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学生能识别常见物质的种类、物质分类的依据,并能利用其组成来判断物质的类别是解答的关键。7.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