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创造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创造教育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是课堂。思想品德是国家教育部提出“减负”后的必修课程,重在育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人。按照创造教育的要求,通过思想品德教学还应启迪创造思维,培养创造能力,塑造创造个性,为培养创造型人才,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必须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注意渗透创造性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是人类高层次的思维,是智力的精华,创造力的核心,是一切创造活动的灵魂和根本。要培养一大批创造型人才,首先就要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应该贯穿在思想品德课的始终。只要我们有目的去发现,去挖掘,有意识地通过教学去渗透,它不仅能启迪小学生的创造思维,也能促进教师不断进取、创新,进行创造性地教学、育人。我们面对的信息爆炸时代,在校小学生是独生子女特殊对象,传统教学已成历史。尤其是在当前教学改革中,把教法、学法的研究和创造思维的训练结合起来,将为思想品德教学开拓出一个崭新的领域。近年来对思想品德教学进行创造教育作了有益的探索。一激发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伟大的德国教育家,弟斯多志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里的激励、唤醒、鼓舞就是调动小学生的激情,诱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要教,首先必须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创造之母。它可以孕育愿望,滋生动力。同时,激发兴趣不是一次、二次,而是每次讲授课文内容的各个环节都必须重视的。如形式各异的“想想说说”,都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不同德目的要求,同一德目的不同课文,课文中的不同故事都能引起小学生的兴趣。结合儿童心理特点,教师把孩子们日常生活琐事编成小动物系列童话故事,栩栩如生地讲,学生津津有味地听。同时培养小学生模仿老师编类似的故事,在课堂上讲给同学听,从而受到更深刻的教育。如八册“团结友爱”德目中的《关心帮助第1页共3页小同学》、《当同学遇到困难和不幸的时候》,写帮助同学的身边事例懂得人与人之间如何团结友爱。大同学帮助小同学,大姐姐为小妹妹打雨伞。全班同学分成小组帮助不幸的洪涛同学。小学生在体验中明白欺负弱小是不道德行为,帮助小同学就要做到不欺负他们,见到有同学欺负小同学的事要劝阻。同龄人遇到不幸和困难,当得到安慰和帮助后,会感到温暖,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从而获得成功。发自内心感受到应该同情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勇敢坚毅”德目中《要勇敢机智》、《胜不骄》,讲述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田淑娟勇敢机智斗歹徒的小英雄故事,激发小学生兴趣,产生联想,激发他们设身处地探索、遐想。讨论中潜移默化接受了遇事勇敢机智,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危险不惊慌的思想品德教育。学习了世界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奖胜不骄的故事,懂得了骄傲可以使人从进步转到落后,从胜利转到失败的道理。总之,达到思想收益目的使小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二培养会学习惯,是训练创造思维的保证培养小学生创造性,必须启迪他们的自觉性、主动性。学习过程表现形式就是良好的会学习惯,通过老师引导,自己学习,发现故事中的道理——探索道理——获取道理的全过程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会学的能力,并受到道理的教育。由于小学中年级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在教师正确指导下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会学能力就逐渐形成。具体做法如下:1.课前五分钟预习“读读看看”、“议议做做”、“查查评评”,通过看书,结合德目要求,紧扣课题,发现文中的道理。2.学习课文,明白道理。现行《思想品德课》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实验本),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学习课文,使小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方面的基础知识,明白课文揭示的道理,提高道德认识水平。“明理”是关键,课文红色标签中的问题,正是小学生练习的重点,开辟了训练创造思维广阔的天地。学生动脑、动手,对问题进行分析,方法可采取个别完成或集体完成相结合,独立回答与讨论相结合,还可笔答、口答相结合。第2页共3页3.用各种形式强化会学效果。课文中故事内容浅显易懂,小学生会学做到理准情真,道德要求准确,情感真挚,以情感人,根本目的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