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时代变迁的高考作文题6月7日,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对今年高考作文题的预测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在社交网络盛行的当下,每年各省市的高考作文题无一例外成了全民吐槽的对象,或许是因为“高考题目里只看得懂作文题目”。▲山东卷:《丝瓜藤和肉豆须》@林少华(翻译家、作家、学者、中国海洋大学(微博)教授):别看我当年作文好,但这题顶好考个三本。肉豆须就懵住了。@龙子祯:这无疑是个农村包围城市的作文题目。@沙河粉:你们乡下人真会玩。▲浙江卷:《文章和人品》@空间狗:出题老师绝对是马伊俐粉丝。@花样作死:然而文章与人品并不能兼得。@知乎大神:满分作文竟是一片空白。相比起这些接地气的题目,去年高考作文题也不乏“洋气”的。▲上海卷: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广东卷: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历史烙印其实,历年来的高考作文题往往是那个年代的缩影。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还在延续民国时期高考自主招生的模式。1950年,实行统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1951年,以全国大行政区范围统一招生。也正是在这一年,出现了建国后的第一篇高考作文——《一年来我在课外努力的工作》。1952年高校招生首次规定,实行全国统招考试,新中国高考制度正式形成,高考作文进入直接命题阶段。小编为大家梳理了一些这个时期内的高考作文题目,大家感受一下。▲1953年:《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1958年:《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1960年:1。《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2。《大跃进中的新事物》▲1961年:1。《我学习了毛主席著作以后》2。《一位革命前辈的事迹鼓舞了我》▲1965年:1。《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2。《谈革命与学习》1977年,全国恢复自1966年起中断了11年的高考制度。这一年,高考作文题为《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1976-1977年期间,中国在一个历史转折期,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唐山大地震,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相继离世……这些事情,对每一个中国人都是终身难忘的事情。这道作文题目,对于当时的知识青年们来说,真是切身体会,高考作文成为了全国知识青年们抒怀感慨的最佳途径。1977年的招生对象为工人、农民、知青、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对实践经验比较丰富或确有专长的,年龄可放宽到30周岁,婚否不限。图为1978年春,北京大学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首现漫画随着改革开放,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新鲜的观念和事物冲击着人们的思想,高考作文命题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八十年代的作文题多为议论文,有的是一篇文章的读后感,如1980年的“读《画蛋》有感”,1981年“《毁树容易种树难》读后感”等;社会话题也频繁出现在作文题中,如1985年“致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关于环境污染问题),1986年以“树木?森林?气候”话题为文。命题形式也出现了创新。1983年的高考作文题第一次出现了一幅漫画,这幅题为“这里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的漫画描绘了一个人挖井,挖了很多次,都在快接近水面的时候放弃。这道题的出现,给当时众多考生来了个措手不及。多元形式进入九十年代,多元文化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维,学生知识面、阅读视野得以拓宽,话题作文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画风”多变。▲1992年:根据“众人对垃圾的不同行为”进行分析,写一篇议论文;▲1993年:关于“补课报酬问题”的的广播稿;▲1995年:根据诗歌素材展开想象,写两种鸟的对话片段……脑洞大开1999年,高考作文命题进入又一个分水岭。这道作文题以科学家对记忆移植进行研究的事例作为材料,要求考生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题写一篇文体不限的作文。正是这道题,标志着高考作文进入到话题作文时代。有意思的是,当年的高考题目被拍成了电影,目前正在上映的《幻体:续命游戏》(简称《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