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杜牧右为阿房宫图本《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作此“赋”时年仅23岁。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一)解题:“阿房宫”的“阿房”旧读“ēpáng”,阿房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陕西西安市的西南。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作为一种文体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赋体以楚辞为起源,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赋在艺术表现上必然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杜牧,字牧之,出身名门,26岁中进士,曾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官至中书舍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杜樊川”。杜牧诗歌创作成就最为突出,其以清丽自然的诗风在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因而称之为“小杜”;他又和李商隐同时代且齐名被人们合称为“小李杜”。李商隐比他约小十岁,很欣赏杜牧的为人和诗篇,在给他的一首诗中写道:“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二)作者简介: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杜牧不但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在“赋”和古文方面也都堪称大家。他对赋这种文体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俪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历代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诗歌欣赏:1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2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3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几首诗歌的作者是晚唐时期的诗人杜牧。从这几首诗歌中我们约略可以知道:杜牧善于将个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熔铸于诗情画意之中。他的诗歌作品与晚唐气象紧密结合,同样也体现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精神。(三)整体感知:1、学习本文的生字词:缦回不霁何虹妃嫔媵嫱焚椒兰辘辘杳不知尽态极妍剽掠鼎铛迤逦锱铢架梁之椽在庾之粟粒横槛呕哑参差mànjìpínyìngqiángjiāolùyǎoyánpiāochēngyǐlǐzīzhūchuányǔsùjiànǒuyǎcēncī2、结合注解,利用工具书疏通全文,将疑点划出,以备质疑。3、从总体上把握全文(1)阿房宫的来历(2)阿房宫的外在形势(3)阿房宫的本体构筑(4)宫人的生活情境(5)秦爱纷奢的描写(6)有关国家兴亡的议论“六王毕……阿房出”“覆压……流入宫墙”“五步一楼……知西东”“明星……所知也”“使负栋……市人之言”“灭六国……复哀后人也”(四)学习第一段:明确掌握重点词语(1)重点实词:六王毕,四海一毕:完了,结束。一:统一,数词活用作动词。北构而西折构:动词,架木做屋,引申为建筑。不霁何虹霁:雨后天晴。名词活用动词。(2)古今异义:直走咸阳走:趋向。今多指行走。钩心斗角:指宫室建筑结构错综复杂精密。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面向中心攒聚;斗角,指屋角互相对峙,好像兵戈相斗。今常用来比喻各自用尽心机,互相排挤。(3)词类活用:几千万落落:座。今多指下降,衰败。骊山北构而西折“骊山”名词用作状语,从骊山。“西”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廊腰缦回“腰”“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