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学国学1.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选自《论语·子罕》【译文】子牢说:“孔子说过,‘我(年轻时)没有去做官,所以会许多技艺’。”【评析】这一章与上一章的内容相关联,同样用来说明孔子“我非生而知之”的思想。他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也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他说他的多才多艺是由于年轻时没有去做官,生活比较清贫,所以掌握了这许多的谋生技艺。2.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选自《论语·子罕》【译文】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评析】孔子本人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事实也是如此。人不可能对世间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思想方法。夯基础一、作者名片1.简介罗曼·罗兰(RomainRolland,1866-1944),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的一个律师家庭,上大学期间曾与托尔斯泰通信,托尔斯泰的“不以暴力抗恶”“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博爱”等思想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民主主义思想、对资本主义世界及其文化的批判,又形成了罗曼·罗兰世界观和创作中最突出的特点。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曼·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总称《名人传》。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他的代表作,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1915年,罗曼·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两次大战之间,罗曼·罗兰的创作又一次达到高潮,1919年发表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发表了两部反战小说——《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1922—1933年又发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悦的灵魂》。此外还发表过诗歌、文学评论、日记、回忆录等各种体裁的作品。2.作品《革命戏剧集》,包括《群狼》(1898)、《丹东》(1900)、《七月十四日》(1902)等8部剧本;三部英雄传记,即《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1);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19),后期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与子》(旧译《欣悦的灵魂》)四部——《阿耐蒂和西勒维》(1922)、《夏天》(1924)、《母与子》(1927)、《女预言家》(1933)以及一系列散文、回忆录、论文等。3.评价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二、写作背景1902年,罗曼·罗兰正经历着一个骚乱不宁的时期,于是逃出了巴黎,来到童年的伴侣、曾经在人生的战场上屡次支持自己的贝多芬那边,寻觅心灵的休憩。他来到贝多芬的故里,重新找到了贝多芬的影子和贝多芬的老朋友们:在到科布楞兹访问的韦该勒的孙子们身上,重又见到了当年的韦该勒夫妇。在曼恩兹,又听到贝多芬的交响乐大演奏会,是淮恩加纳指挥的。然后和他单独相对,倾吐着自己的衷曲。在多雾的莱茵河畔,在那潮湿而灰色的四月天,浸淫着贝多芬的苦难、贝多芬的勇气、贝多芬的欢乐、贝多芬的悲哀,诞生了这部作品——《贝多芬传》。【相关链接】1.传主介绍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是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是“维也纳古曲乐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他在自己短短的五十七年生涯里,为人类留下了无价的音乐宝藏,因此,世人尊称他为“乐圣”。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祖父和父亲都是宫廷音乐家。贝多芬从小就具有十分敏锐的乐感,他的父亲发现这一点后,决心把他培养成另一个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好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