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中的体味美国亨利·戴维·梭罗亨利·戴维·梭罗(HenryDavidThoreau,1817-1862)美国杂文家,诗人,自然主义者,改革家和哲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在担任数年中学校长后,毅然决定以作诗和论述自然为终生事业。在19世纪美国文化巨匠中,堪称一位“异人”。他和爱默生、富勒都是“简朴生活”的宗师,他们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这种思想不仅深深地影响了美国文化,也为整个世界带来了清新长风。。生平:1817年7月12日生于康科德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年回到家乡,执教两年。他于1841年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爱默生的家里,当门徒,又当助手,并开始尝试写作。1845年3月,他向《小妇人》的作者阿尔柯特借了一柄斧头,就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来到瓦尔登湖畔之后,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然后拿这些到村子里去换大米。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1847年才回到康科德城。1848年他又住在爱默生家里。此后他患了肺病,于1862年病逝于康科德城,年仅44岁。《瓦尔登湖》的创作1845年,28岁的梭罗撇开金钱的羁绊,来到瓦尔登湖畔。至1847年间,他独自一人幽居在自筑木屋中,渔猎、耕耘、沉思、写作,由此产生了意义深远的《瓦尔登湖》。哈丁:《瓦尔登湖》的五种读法——1、作为一部自然与人的心灵探索之书;2、作为一部自力更生过简单生活的指南;3、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4、作为一部纯文学名著;5、作为一本神圣的书。“《瓦尔登湖》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如果你的心没有安静下来,恐怕你很难进入到这本书里去。我要告诉你的是,在你的心静下来以后,你就会思考一些什么。在你思考一些什么问题时,你才有可能和这位享利·戴维·梭罗先生一起,思考一下自己,更思考一下更高的原则。”——徐迟《瓦尔登湖》总体意境以静为主导,其中大部分以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为主,他像个避世的隐士,是为了逃避心中的苦痛。同时他本人很具有反叛性,充满了对现实的不满。他很无奈,只是过了三年的山林生活便又重新入世,即便是如此这段经历也是弥足珍贵,试问有谁能花三年的光阴来尝试这种简朴生活并能够富有情趣地刻录下来自己的心迹?这是隐者的风范,寄情于景。我阅读《瓦尔登湖》,粗读梭罗的生活琐事,精读自然之景。“我将小舟划到湖心后,便舒展四肢惬意地躺下。就这样,我用整个夏日的上午似梦似醒地随波飘游,直到小船撞到沙滩,才惊醒地坐起,看看上天把我送到了哪里。”“在月光皎洁的夜晚,有时我会听到狐狸刺耳的尖叫声。它们在雪地上四处奔跑,寻找鹧鸪或其它小动物。像幽灵鬼魅,又像是饥饿的恶狗,焦燥不安,极不耐烦。”“黎明破晓时,红松鼠便会窜上我的屋顶,在房子四周来回奔跑。它们离开林子仿佛就是为了唤我起床。一只红松鼠小心翼翼地从一个橡树丛窜到另一个像树丛,跑跑停停,像一片随风飘摇的落叶。”“一群黑山雀纷纷飞来,沿途拣拾松鼠扔下的碎粒,它们就停在最近的树枝上。在温暖的冬日,它们会飞到林子边上。它们渐渐跟我熟识起来,有一只竟然跳到我夹在臂弯里的木材上,兴奋地啄着那些细木条。”欣赏风景,洗濯心灵“湖水如此清澈,25至30英尺下面的水底都可以清晰看到。在湖边赤脚戏水时,可以看见成群的鲈鱼和银鱼在几英尺的水下游来游去。它们有约一英尺左右,甚至连鲈鱼背上的条纹都清晰可见。你会觉得这群鱼是远离尘世,来到这世外桃源定居的。”“湖是自然风光中最活跃、最美妙之所在。它是大地的眼眸,凝望着它时,可以透视自己的天性。湖岸的树木可以说是它的睫毛,而四周葱郁的山峦便是它浓密的眉毛。”瓦尔登湖,神的一滴。因其静,因其美。静下心来阅读,那是美的享受。惬意的隐士生活令人神往,秀美的山川密林风景令人陶醉。静下心来,暂时抛开繁忙的事务,闭上眼睛,去感悟,去聆听。境由心生,而心受景的影响。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