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后两人相约第二年这时再来此相会。到了第二年,伯牙如期而来,而子期却已因病去世了。伯牙在子期坟前弹奏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终,以刀断弦,从此再没抚琴!白居易白居易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今陕西省渭南县邽境)人。贞元十五年(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时期生活特点诗歌特点前期(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后期(即自贬江州司马到死)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生平与诗作孺子解吟长恨曲孺子解吟长恨曲胡人能诵琵琶篇胡人能诵琵琶篇唐穆宗挽白居易联唐穆宗挽白居易联琵琶琵琶行行琵琶琵琶行行《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本诗属七言古体诗。一、解释划线词语:1、左迁九江郡司马;2、明年秋;3、委身为贾人妇;4、曲罢悯默;5、恬然自安;6、觉有迁谪意;7、因为长句;自读小序,了解序言自读小序,了解序言思考:诗前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小序: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2、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3、交代了作者的写作动机。4、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白居易整体感知:理清全诗结构江头送客闻琵琶江心聆听琵琶曲琵琶女自诉身世同病相怜感慨多重闻琵琶青衫湿琵琶行诗中主人公是谁?当时在场的还有其他人,为什么偏是他们两个?为什么说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在文中标出相关语句并总结)背景——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才学——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境遇——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品读:琵琶女的演奏(三次)品读:琵琶女的演奏(三次)浔阳...